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小儿咳嗽是儿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于春冬两季及季节交替寒温不调之时。其发病原因多是感受外邪,或者是内伤饮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了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其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止咳化痰等药物治疗,不仅具有毒副作用,而且很多时候疗效并不显著,导致小儿咳嗽症状反复发作,迁延数周甚至数月不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因此临床上急需寻求一种疗效显著,简便可行,刺激性及副作用较小的小儿咳嗽治疗方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学者采用推拿、针灸疗法治疗小儿咳嗽得到了较好的疗效,本课题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根据小儿咳嗽不同证型的临床特征,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和拔罐的治疗机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痰湿阻肺型小儿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选取背部腧穴定喘、肺俞、肺底拔罐为治疗手段,以咳嗽症状改善为主要疗效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儿中医临床证候变化及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状态的改变,探讨背部腧穴拔罐治疗小儿痰湿阻肺型咳嗽的疗效和治疗规律,解决临床小儿咳嗽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问题,为小儿咳嗽提供效果显著,简便安全,经济实用,规范创新的治疗手段。
方法:本课题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设计,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在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石家庄市中医院的门诊,抽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痰湿阻肺型咳嗽患儿共240例,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20例。以口服止咳糖浆常规治疗患者为对照组,以口服止咳糖浆联合背部腧穴拔罐治疗为治疗组。治疗前,对每例患儿进行查体及中医临床证候评估。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或家长抱患儿伏于家长膝盖上,充分暴露背部,且让患儿放松,保持背部相对平坦,以利于操作和留罐。取穴:定喘、肺俞、肺底。操作方法:根据患者体征选用适当口径且罐口光滑的玻璃火罐,将火罐拔在选取的穴位上。一罐同时拔在双侧定喘穴上,两侧的肺俞穴、肺底穴各拔一罐。留罐7-12分钟,局部潮红充血为好。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若经第一个疗程治疗后尚未痊愈,则可进行第二个疗程。止咳糖浆的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盐酸氨溴索糖浆3~5ml/次,日3次。每次治疗1.~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第二次中医证候评估及安全性评价,并在1个月后进行随访,由统计员完成。在患儿家属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随机每组各抽取10例患儿,取外周血进行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检测。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体征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治愈66例,占56.40%,显效26例,占22.20%,有效23例,占19.70%,未愈2例,占1.70%;治疗组治愈102例,占86.40%,显效10例,占8.50%,有效6例,占5.10%,未愈0例,占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8.3%,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病程为8.13±2.34天,治疗组病程缩短为6.16±2.50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观察期内呼吸道疾病次数少于对照组,经Wilcoxon秩和检验,uC=5.944,P<0.01,认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呼吸道疾病次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后,常规治疗联合背部腧穴拔罐显著提高患者IgG水平(10.82±1.48 vs13.63±2.48,P<0.05),降低IgE水平(280.8±99.9 vs249.0±66.1,P<0.05);治疗后,加行背部腧穴拔罐患者与常规治疗比较,CD4+细胞所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0.216±0.034vs0.261±0.071,P<0.05),CD8+细胞所占总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0.312±0.031vs0.265±0.037,P<0.05);并且,联合背部腧穴拔罐患者CD4+/CD8+比值也显著升高(0.696±0.129 vs1.004±0.306,P<0.05)。本实验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结论:1、背部腧穴拔罐联合常规治疗小儿咳嗽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单纯口服西药。2、背部腧穴拔罐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其对呼吸疾病的治疗效应可能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