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镇江历史文化的《白蛇传》故事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蛇传》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八百余年,深入人心。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也是无可估量的。历年来,专家学者的研究、艺术家的改编、民间的演绎等等,逐渐形成了该传说特有的“白蛇文化”。本文重在结合镇江的历史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视角,对《白蛇传》故事加以系统研究。 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白蛇传》故事流传与演变。《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流传地域也十分的广泛。仅就体裁来说,《白蛇传》故事就涉及到了小说、戏剧、说唱文学等诸多文艺样式。笔者在学界“四个阶段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故事定型前的演变历程,并加入了现当代的作品分析,全面梳理了《白蛇传》故事的变迁过程。可以说,《白蛇传》故事的产生有着民族心理根源,故事主要来源于唐代杭州、镇江两.地的风物传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白蛇传》故事,就是经过了八百多年的发展演变而成的。 本文第二、三章主要从镇江与《自蛇传》故事的历史渊源以及镇江的地方风物两个方面,分析《白蛇传》故事的镇江地域属性。文中追溯了镇江先民的图腾崇拜,镇江孕育《白蛇传》故事的历史背景,以及故事传说中与镇江大量吻合的人名、地名,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现场考证,得出镇江是《白蛇传》故事主要情节发生地和发源地之一。 本文第四章主要探讨《白蛇传》传说作为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及其传承与保护问题。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其既有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民间宗教文化价值,还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镇江现有的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新的传承方式和构建“白蛇文化旅游经济圈”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的论述主要围绕江西万载县西北部的高村展开。高村属于山区,从明代中期开始陆续有移民迁入这里,从而造成明清时期高村一直都是一个土著与移民相邻而居的状况。   依据流
存留制度是明清时期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存留制度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的角度,对清代广西财政存留制度的起源、发展、变革、运作及其对广西地方社会经济的影响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曾记载了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入海求仙的事件。公元前219年,秦国方士徐福为迎合秦始皇长生不老、永做皇帝的梦想,上书说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珍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山西境内共修筑了三条主要铁路。1896年开始奏请修筑正太铁路,1904年破土动工,1907年建成通车,山西境内便有了首条铁路。1905—1922年京绥铁路建成,在山西
近年来,关于社会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到所谓“边角料”的研究。由于社会史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相交叉、综合性较强的新兴领域,这无形中增加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