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中医理论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成像结果综合研究,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影像表现与中风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充实中风中医辨证的内容,为诊断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期望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诊疗发挥作用。
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362例,记录病人入院时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影像学检查结果,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在中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各项统计分析。
结果:3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风证型有118例是气虚血瘀,所占比率最高为32.6%;阴虚风动的患者为30例,所占比率最低为8.3%。新发梗死部位中以后循环梗死人数最多为127例,占所有患者的35.1%。梗死部位在放射冠区的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占比例为40.9%;梗死部位在后循环的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3.1%。在腔隙性梗死组的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9.4%。225例梗死面积>1.5cm2的患者MRA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为2级的人数最多,占37.8%。在动脉狭窄程度为2级的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4.1%。无微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8.3%。微出血3级的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8.0%。血管狭窄程度3级和2级在大面积梗死中多见,所占比例分别为87.8%和67.1%。
结论:1.36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气虚血瘀的发生率最高,阴虚风动的发生率最低;2.新发梗死灶部位、新发梗死灶最大面积、梗死面积>1.5cm2患者责任血管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微出血分级在各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3.血管狭窄程度在新发梗死灶最大面积分级的分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
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362例,记录病人入院时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影像学检查结果,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在中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各项统计分析。
结果:3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风证型有118例是气虚血瘀,所占比率最高为32.6%;阴虚风动的患者为30例,所占比率最低为8.3%。新发梗死部位中以后循环梗死人数最多为127例,占所有患者的35.1%。梗死部位在放射冠区的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占比例为40.9%;梗死部位在后循环的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3.1%。在腔隙性梗死组的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9.4%。225例梗死面积>1.5cm2的患者MRA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为2级的人数最多,占37.8%。在动脉狭窄程度为2级的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4.1%。无微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8.3%。微出血3级的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所占比例为38.0%。血管狭窄程度3级和2级在大面积梗死中多见,所占比例分别为87.8%和67.1%。
结论:1.36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气虚血瘀的发生率最高,阴虚风动的发生率最低;2.新发梗死灶部位、新发梗死灶最大面积、梗死面积>1.5cm2患者责任血管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微出血分级在各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3.血管狭窄程度在新发梗死灶最大面积分级的分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