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二集》是明代周清原所著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全书共有三十四卷,每卷为一篇独立的故事,且每篇故事都围绕杭州西湖展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西湖二集》在语言方面通俗易懂、贴近大众,书中存有丰富的俗语词资料,作为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具有广泛性、通俗性和可靠性。这些词语不仅是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汉语词汇史乃至汉语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文章选用一九八一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刘耀林、徐元点校本《西湖二集》为研究对象,并参阅其他版本,综合运用考辨字形、因声求义、排比归纳、参证方言以及探求语源等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共时、历时的层面和文化的角度对《西湖二集》中“滴溜溜”“尴尬”“浑家”“赶趁”“墨杘”“乔”“搭搭撒撒”“针线”“泼撒”“馉饳”“吊谎”“罗唣”共计十二则“字面普通而义别”或“字面生涩而义晦”的俗语词进行逐一考释,主要观点如下:“浑家”的妻子义来源于“婚家”,“婚家”意指婚嫁事件涉及的对象,早期文献中指“亲家”,后引申指“妻子”;“乔”的假装义来源于“巧”,“巧”的本义为“技艺、技巧”,借助一定的技巧或手段而达成的并非是其真实样貌或者会失其本真,于是便有了“假装、伪装”义的用法;“馉饳”之“馉”的本字应为“骨”,“饳”的本字应为“出”,“骨”和“出”都有突出、凸起义,因此古代把“鼓肚、突兀”的面食,如“饺子”“馄饨”等称之为“馉饳”;“墨杘”意为愚昧,其较早书写形式作“昧蚩”,“昧”与“蚩”同义连文,均有“愚昧无知,不懂变通”之义;“吊谎”一词中“吊”的本字应为“掉”,“掉”有“做”之义,“谎”有“虚假”之义,“掉谎”即做虚假之事;“罗唣”一词,“罗”来源于“络”,“唣”来源于“喿”,“络”表示“纠缠、缠绕”,“喿”表示“叫嚷、喧闹”,连用在一起可形容语言上的“喧嚷,吵闹”或行为上的“纠缠,搅扰”。以上通过对词源的分析,重点考察了俗语词的来源理据或早期书写方式。“滴溜(溜)”一词的基本义为“流淌、滴落”,后亦可形容事物的不同状貌如“眼光流转”“声音润泽”“垂落悬挂之态”等,这些用法的产生源于水滴垂落时所具有的连贯顺畅及滴落之前的悬挂状态;“泼撒”一词既可用作动词修饰某种事物,亦可用作形容词描写人,无论修饰“物”还是修饰“人”,“散布、散开”是其共同的语义基础,于物而言是“散布、散开”,于人而言则是“不受拘束”;“尴尬”一词,其核心义应为“阻隔”,由此引申产生“蹊跷、奇怪、不同寻常”和“不顺、两难、难堪”两种语义;“赶趁”一词,大致可概括为三条语义线索:(1)“追逐、追赶”——“奔跑、奔走”——“具有四处奔走特点的职业者”,(2)“追逐、追赶”——“依循”“寻求”“赚取”,(3)“追赶、追逐”——“投奔、投靠”和“凑合”,除以上三条语义线索外,现代方言中“赶趁”还有“催促、逼迫”之义,从表达作用来看,“赶趁”出现于具有断言功能的语句,这大概是这一用法产生的原因。以上通过对语料的广泛搜集,重点分析了语义来由及其发展脉络。对于本文中所分析词语,有些词典工具书中存在应收而未收、当释而未释、解释错误、义项缺漏等情况。“搭撒”一词,除《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低垂貌”和“勾搭”两个义项,还有“不振作”“闲适洒脱”之义;且《汉语大词典》将其异写形式“答飒”释为“懒散不振作的样子”恐不严谨,“懒散”多指人,通过文献调查,“答飒”还可以形容仕途、文章等,释为“萎靡、不振”更准确些;“乔”一词,《汉语大词典》义项3解释为“含有坏、窝囊、糊涂、狡猾、怯懦无用等贬义”,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发现此项解释为“稀奇、怪异”更合文意;“针线”一词,《汉语大词典》条未收“办法、手段”和“金钱、财物”这两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