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D5、COX-2表达和bc1-6基因相关染色体易位及其意义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ily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NHL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约占NHL的30%~40%。目前DLBCL病因尚不明确,多为原发,也可能为继发,如其可由低侵袭性的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转化而来。DLBCL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缺陷、自身免疫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尽管在WHO的分类中,DLBCL被归为一类独立的淋巴瘤,但其在治疗以及预后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而且在临床化疗中发现仅有一半左右的患者的病情能得到缓解。这些证据均提示DLBCL可能存在不同的亚型。DLBCL的基因和免疫学亚分型对其病理诊断、临床治疗以及评估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将DLBCL分成不少于15种亚型。2004年Hans等以基因芯片为基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发生中心样型(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非GCB)。这两种分型对研究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2008年WHO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对DLBCL建议用Han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  CD5蛋白: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约10%的DLBCL患者可以表达CD5,其中多数为老年女性,且通常为原发;CD5阳性的DLBCL患者临床病理形态表现为中心母细胞性、免疫母细胞性或者富于T细胞性,其中大多数(80%以上)为非GCB细胞样型DLBCL。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原发CD5阳性的DLBCL患者,根据临床病理形态和遗传学分析,应该归属于一类独立的DLBCL亚型。也有研究报道,CD5阳性的DLBCL患者预后相对于CD5阴性患者要差。CD5表达是否能拥有上述作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COX-2蛋白: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合成过程中的一种限速酶,感染、紫外线、化学损伤等因素都可能诱导其表达,COX-2的催化产物具有一定的促炎、抗细胞凋亡等作用,有利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以及转移。COX-2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均异常增高表达,且被认为与相关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在淋巴瘤患者中也有类似的相关报道,但在DLBCL中的作用尚需深入研究。  Bcl-6蛋白:bcl-6基因主要在生发中心B细胞中表达。Bcl-6蛋白是核内转录因子,是锌指蛋白的一种,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发育调节、分化调节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方面,正常B细胞的成熟以及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的形成中Bcl-6蛋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Bcl-6基因高表达的患者生存率较高,因此Bcl-6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好,被认为对DLBCL患者治疗起到积影响的因素。而另有研究结果显示bcl-6基因发生突变与患者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因此Bcl-6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合上述,在本研究中拟在DLBCL中研究CD5、COX-2的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相关染色体易位的发生情况以及其与DLBCL不同免疫表型之间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三者与DLBCL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病理诊断中心收集的诊断明确、临床资料齐全的160例DLBCL石蜡标本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Hans法进行免疫分型,分为生发中心细胞样型(GCB细胞样)和非生发中心细胞样型(非GCB细胞样);  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组织标本中的CD10、Bcl-6、MUM1、CD5、COX-2、Bcl-2、P-糖蛋白(P-gp)和Ki67表达情况;  3、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石蜡组织标本中bcl-6基因相关易位的情况;  4、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X2检验比较CD5表达与不同临床特征及病理亚型之间的关系;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生存分析采用寿命表发进行分析。Ki67表达为特殊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60例DLBCL中,GCB细胞样型59例(36.8%),非GCB细胞样型101例(63.2%)。  2、160例DLBCL病例中,CD5阳性者23例(23/160,14.3%),CD5阳性DLBCL患者年龄≥60岁的发病比例(16/23,69.5%)显著高于CD5阴性表达者(48/137,35.0%);CD5阳性患者2个及2个以上结外受累比例(15/23,65.2%)显著高于CD5阴性者(42/137,30.7%);CD5表达的患者因DLBCL而导致死亡的比例(16/23,69.6%)显著高于CD5不表达患者因DLBCL而死亡(50/137,35.8%)。应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5阳性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低于CD5阴性患者,CD5阳性表达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EFS)显著低于CD5不表达者。  3、COX-2阳性率为21.8%(35/160),其中35例均发生在非GCB细胞样型(P=0.156);COX-2阳性及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个月50个月;COX-2阳性的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7.64%和23.79%,COX-2阴性的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4%和39.68%,二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34)。COX-2阳性的DLBCL患者的组织标本中P-gp的阳性率比显著高于COX-2阴性者(P=0.039);同时COX-2阳性DLBCL患者的组织标本中Bcl-2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OX-2阴性者(P=0.007);COX-2阳性的DLBCL患者的组织标本中Ki67的表达百分比与COX-2阴性者的差别不具有计学意义(P=0.109);  4、bcl-6基因相关易位阳性率45.6%(73/160),其中GCB细胞样型的Bcl-6基因相关易位阳性率33.9%(20/59),非GCB细胞样型的bcl-6基因相关易位阳性率为52.5%(53/101),非GCB细胞样型的bcl-6基因相关易位阳性率显著高于GCB细胞样型(P<0.05);GCB细胞样型中bcl-6基因相关易位情况与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无相关性,非GCB细胞样型中bcl-6基因相关易位与Ki67表达情况也没有相关性(P>0.05)。  结论:  1、CD5、COX-2阳性表达可能为判断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并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2、CD5阳性或COX-2阳性DLBCL有望被定为新的独立亚型;  3、bcl-6基因相关易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提示DLBCL患者不良预后。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小学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象逐渐增多,体育作为磨炼学生身体与意识的重要学科,可以为德育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实际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要进行原则教学,磨炼学生的意志;要开展群体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课堂中充分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个人品格。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策略   学校存在的意义不仅是“教书”,还有“
针对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内涵,然后又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德育队
孩子的话就如一声惊雷,让我幡然醒悟:我从来没有好好地走进、倾听过这些让人省心的学优生.这时,我不禁自问:学优生真的就那么让我们放心吗?rn一、直面现状——初闻童言,雷声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I(Apo AI)模拟肽L-4F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所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阐明Apo
儿童是人间的天使,他们有着稚嫩的脸庞、清脆的嗓音、美好的心灵。我习惯于做学生的朋友,有空的时候就会拉着他们谈天说地,那能说会道的小嘴,那一句句的童言稚语,总让我如沐浴阳光般舒适。但每当到了写话时,他们就如同被束缚了手脚一般,语言苍白,惜字如金。犹记得第一次写话是写自己的同学,对于身边这些最熟悉的人,看到这样的标题孩子们一个个喜笑颜开,似有一肚子话要倾诉,在分享交流时也是说着说着就沉浸其中,忍不住笑
期刊
目的:  本实验通过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I(IGF-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 mRNA及蛋白在大肠正常粘膜、大肠腺瘤及大肠癌
摘 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子女才会接受父母的教育。结合当前家庭教育出现的不和谐状态给家长提供四个解决问题的小妙招:微笑面对孩子、改变语言模式、尊重理解孩子和有效陪伴孩子,帮助家长轻松解决日常教育孩子的困惑。   关键词:亲子关系;微笑面对;尊重陪伴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站着优秀的父母!”确实如此。在我所教的学生中,凡是品学兼优的
第一部分:miR-24和miR-2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iR-24和miR-22在胃癌细胞与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