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错与荒诞性—《最蓝的眼睛》中的批判性主体建构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族的建构性”是美国非裔文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当社会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时,如何第一时间引起不同立场读者的“共情”而不是“排斥”或“消遣”?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另辟蹊径,并未强调受害者的无辜或加害者的残暴,反而在《最蓝的眼睛》中描绘了扭曲病态的黑人形象。前人极少有人从精神分析中的“爱欲倒错”视角来解释这种具有争议性的角色刻画以及其背后的象征含义。本文从小说中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倒错”行为切入,探究主体倒错在文中的表征,生成与规避方式。试图还原作家对种族差序格局的解构,以及对黑人主体的批判性重构,揭示作家对通过崇高化或边缘化他者来建立自欺性认同的批判性思考。第一章聚焦主体“恋物”与“施虐”的倒错行为在文中的表征,具体表现为:过度寄情于外物导致人情冷漠与其他社会化维度的牺牲;通过欺凌弱者获得支配感导致暴力的循环反噬。倒错行为是主体潜意识中对阉割恐惧的掩饰与转移,而这种看似能避免伤害的自我保护心理,反过来会导致自我毁灭,体现了倒错的荒诞性。文章进一步指出这两种反常心理象征了反文化运动背景下困扰黑人与白人的共同心灵困境,即不恰当地寻求自我认同可能带来荒谬的结果。第二章分析小说中主体倒错的生成原因:人物的倒错并非民族劣根性,而是弱势主体在不容辩解的污名化中,通过外部建立自我价值的需求未被满足。倒错首先来源于缺乏他者欣赏的注视,其次他者将可视的客观差异强加“不洁净”的道德判断,在冷漠与嘲笑的语言暴力中将主体噤声;文中“龋齿”的象征暗示看似美好权利话语背后的腐蚀性。“恋物”与“施虐”作为隐喻,指涉美国文化中的排他性弊端,即“上帝契约”的建构性,与“强者至上”的暴力性。讽刺了主流叙事以清除杂质,维持纯净之名来合理化种族区分的荒诞性。第三章从行动与理念两个层面指出文中避免主体倒错的应对方式。小说中悦纳生活,利他互助的黑人形象表明主体应在真实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恢复主体性,而非诉诸幻想中的外部补偿;小说中失序的字母与矛盾并置的用词,暗指形合文字乃至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局限性,呼吁读者从语言结构层面反思叙事的不可靠性。只有从包容的多元文化视角才能打破一元主导叙事。小说在故事与话语层对“倒错”的刻画揭示黑人与白人在追求完美理念与绝对一致性认同下的共同焦虑,增强不同群体对彼此共鸣;并为这种倒错的创伤文化指出一条调和之路,引导读者“去标签化”地体验复杂人性与多元立场,从而减弱对探讨种族问题的抗拒,为实现真正的“美美与共,不一不异”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分析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中白人悲剧性结局的形成原因。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白人失去了殖民时期拥有的特权。他们陷入了肉体上、精神上、财产上的多重困境。库切认为,造成困境的原因既体现在白人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也在于黑人无法放下殖民历史,一味向白人寻求报复,而在这两者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主奴对立的权力关系。本论文旨在论证如下观点:南非白人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是殖民时
学位
石黑一雄是当代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于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盛赞石黑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相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在他的第四部小说《无可慰藉》中,主人公瑞德为治愈童年家庭创伤,选择投身工作以找寻存在的意义。然而职业成就却只给了他与世界相联系的幻觉。事实上,他既无法借事业的成功来治愈创伤,也并非如他自己所认知的那般成功。本文借助詹姆斯·
学位
光热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电技术,具备优异的调峰调频性能,能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可靠支撑。由于光热发电技术仍处于快速更迭阶段,技术透明度较低,控制系统信息匮乏,严重阻碍了光热电站动态响应机理与支撑能力分析等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光热电站精细化动态模型,并提出了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框架与原理。该控制系统具备多种运行模式,能高效地实现各主次量之间的分层协调控制。所建立模型通过西北某50MW光热电站的
期刊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刺客》讲述了年过八旬的艾丽丝在临死之前重构有关自己和家族的历史真相的故事。本文以《盲刺客》为研究对象,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讨阿特伍德的先锋历史观念和她对历史书写的思考。本文首先剖析了《盲刺客》中历史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小说中反映历史现实的诸多文学文本和主人公叙述的具有虚构性的家族历史表现出历史与文学的相互交织,从而打破了两者分别位居于真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关系。其次,传统的历史
学位
在《马丁·伊登》中,通过对马丁·伊登这一超人形象的塑造,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杰克·伦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马丁·伊登从平庸到成功再到死亡的人生轨迹,并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工人阶级的困境。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是披着经济繁荣外壳的镀金时代,社会内部阶级矛盾,贫富差距鸿沟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尼采的超人哲学为基础,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揭示了《马丁·伊登》中工人阶级的困境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揭示了小说中工
学位
作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艾丽丝·门罗(1931-)是一位大师级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界对于她作品的解读和研究层出不穷。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当中,女性主义和伦理学是大家关注较多的视角,在女性主义视角方面,多数批评家把目光放在门罗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女性身份以及女性主体性等;在伦理学视角方面,批评家们关注较多的话题是门罗作品中呈现的伦理道德困境,如道德和性别的
学位
朱利安·巴恩斯在《唯一的故事》(2018)中描绘的爱情是小说的主题,对于理解小说具有关键意义。由于以“不可能”和“反摹仿”为核心特征的非自然叙事契合小说中畸形爱情的书写特点,论文将这种爱情定义为非自然爱情。非自然爱情的不可能性和反摹仿性体现为三方面,分别对应小说突出的人物、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声音。第一,按照社会学和哲学关于自然和健康爱情的界定,非自然爱情是一种如此病态,以至于难以理解甚至不可能真正
学位
《撒母耳记》是《圣经》中第一卷历史书。该书记录了撒母耳作为色列最后一位士师统治全地,到他分别辅佐扫罗、大卫做王的以色列王国建立全过程。本书情节跌宕起伏,叙事精彩绝伦,人物复杂多面,激发了从古至今无数学者的研究热情。此前对《撒母耳记》的研究多从神学、人文历史和经典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别专注于研究该书所传递的神学思想、所反映出的以色列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本的文学性。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该文本的研究却
学位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现代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人们开始将传统文化元素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本文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拓展设计思路,合理运用传统色彩元素、融合文化要素,合理运用传统符号、凸显文明特征,合理运用传统建筑元素形成我国鲜明的室内设计风格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对推动我国现代室内设计行业的创新与发
期刊
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作为典型的后9/11小说从主角佩罗恩的角度描绘了后9/11世界的情况,是反映9/11事件及其影响的重要作品,值得深入研究。佩罗恩对世界的回避态度暗示了看似和平繁荣的时代中隐藏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在小说的高潮,马修·阿诺德的著名诗篇《多佛海滩》成功治愈了佩罗恩和巴克斯特的创伤,揭示了文学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帮助人们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借助朱迪斯·赫尔曼的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