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探讨了对等概念,集中对译界有关奈达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首先肯定了奈达理论的历史价值,正是奈达使对等成为一条上起专家下到普通读者都耳熟能详的翻译法则。在此基础之上,笔者针对奈达“对等”概念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不同时期表述的共性和特性进行了进一步探索,期望能有助于澄清译界有关对等概念的误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三点看法:对等理论的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和读者反应理论,前者强调抽象语言的同质性,具有机械性;后者强调具体言语行为的读者接受反应效果,具有主观性,从而导致对等概念作为翻译标准在客观性、描述性、可操作性、以及翻译行为主体,客体之间互动性本质等方面认识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借用《吴文化读本》英译本中的译例来论证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指出了对等理论在传递言语意义,再现原作语言美学价值方面过于笼统,没有能够充分重视文化和语言的特质性,并试图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探讨如何再现原作本身在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的言语意义和审美价值问题,指出了用对等标准来规定纵跨历史时空,横跨地域文化范畴的翻译行为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从而证明奈达“对等”概念的虚拟性,其理论难免过于理想化、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以及归化倾向。笔者揭示了进行该项研究在批评态度,发展方向,价值意义,研究应采取的方式方法,直至认识翻译本质等诸多方面的启迪意义,并且着重介绍了目前翻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从而提出了从事翻译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希望推动翻译研究朝向更加科学,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