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社会变迁为切入点,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历史进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与分析,对促进和制约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诸因素及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复杂性、滞后性等特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总结。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人口、资源与环境进行深入讨论。重点论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恶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第二部分从省区建置与行政区划、基本政治格局和政治体制三个方面,透视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变迁轨迹,重点以西北少数民族的土司、盟旗、乡约和保甲制度为个案,来分析传统政治制度在新的形势下的运行及其演变。 第三部分系统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整体变迁,尤其是对作为现代化主要内容的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等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扩散与生成,并对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及当时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四部分从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对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和社会生活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社会分层,指出随着早期现代化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启动,现代性因素的扩散与生成,使西北传统社会突破了存在数千年的“士、农、工、商”的四民体制而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加速了社会流动。 第五部分论述民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对民国年间西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变化、新式教育的推行和发展、文学艺术的现代转型以及近代科技的推广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其教育的转型,指出从经堂教育到新式教育转变,对于促进西北少数民族社会转型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北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腾飞作了历史的准备。 第六部分在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关系变动与发展的总体框架下,探讨了民国时期各种政治势力集团的民族政策和西北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