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2015及2017年两部指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检查率,诊断率及治疗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病例回顾形式,通过大连市中心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查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903名。再根据骨折部位及类型,先将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髋部,椎体,肱骨近端,桡骨远端四个组。根据两部指南发布时间,将四组患者分为第一部指南发布前(2014年3月-2015年12月)(A组),第一部与第二部指南发布之间(2016年B组),第二部指南发布之后2017年1月~2018年12月(C组)。查阅资料采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是否行骨密度检查,诊断信息(诊断内容包括骨质疏松症或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期间治疗及出院带药情况(包括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其中基础治疗包括:使用钙剂或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抑制骨吸收类药物,促进骨形成类药物,活性维生素D类,维生素K类及一些中成药,出院小结明确有抗骨质疏松建议。统计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F检验,多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Bonferroni),理论频数<5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骨质疏松性髋部、椎体、肱骨近端、桡骨远端组四个组在两部指南颁布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髋部及椎体组就诊年龄呈升高趋势。在性别比例上,骨质疏松性髋部、椎体、肱骨近端、桡骨远端组四个组在两部指南颁布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女性比例均较高。骨密度检查上:仅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组在两部指南颁布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性髋部、肱骨近端、桡骨远端骨折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出院小结建议上:骨质疏松性髋部、椎体骨折组在两部指南颁布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26)。在基础治疗上:骨质疏松性髋部、椎体、肱骨近端骨折组在两部指南颁布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30,P=0.005)。在抗骨质疏松治疗上:骨质疏松性髋部、椎体、肱骨近端、桡骨远端组四个组在两部指南颁布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抗骨质疏松治疗率相对较高。结论两次指南对骨质疏松性髋部及椎体骨折的住院期间诊断率和基础治疗率有一定提高,但是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检查、诊断和抗骨疏松治疗,重视程度还不够,但同时说明这方面还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临床一线医师在临床操作中应尽可能遵循我国发表的指南,让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更加合理和规范,以便患者得到更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