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胸腰段脊柱的解剖观察,明确椎弓根、神经根、脊髓等结构的解剖关系,确定解剖学标志,进而在临床手术过程中加以验证,为脊柱侧弯等病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解剖学观察:正常形态成人脊柱标本15具30侧(A组),应用解剖方法逐层解剖,暴露胸椎、腰椎及椎弓根、上关节突、下关节突、横突基底部等结构,用精确度0.02mm的游标卡尺、量角器和三角尺分别测量椎弓根中段横径、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冠状面线夹角和椎体矢状面正中线夹角度数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诊断半椎体畸形6例(B组),特发性脊柱侧弯6例(C组),在X线、CT上测量病椎相邻上、下各3个脊椎的椎弓根中段横径、椎弓根轴线与椎体矢状面正中线夹角度数,验证标本解剖观察结果;(2)临床资料:30例非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例,记为D、E、F组。D组采用横突与上关节突交界法进针置钉,E组采用人字嵴法进针置钉,F组采用十字象限法+垂直定位法进针置钉,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手术,从平均每钉置钉时间、手术出血量、置钉准确率3方面进行比较;前述结果用于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设计。结果:1、A组(正常形态成人脊柱标本15具)椎弓根中部横径6.67±1.08(单位均为mm);B组(半椎体畸形病例6例)椎弓根中部横径8.05±3.34;C组(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病例6例)椎弓根中部横径14.46±4.92。A组与B组基本相等;A组小于C组;B组小于C组。2、A组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冠状面线夹角为24.25±6.90(单位均为°);B组椎弓根轴线与冠状面线夹角为19.83±4.08;C组椎弓根轴线与冠状面线夹角为26.30±7.22。A组与B组基本相同;A组与C组基本相等;B组小于C组。A组椎弓根轴线与椎体矢状面正中线夹角为22.33±3.80;B组椎弓根轴线与椎体矢状面正中线夹角为21.75±2.66;C组椎弓根轴线与椎体矢状面正中线夹角为7.00±1.12。A组与B组基本相等;A组大于C组;B组大于C组。3、在胸椎和腰椎椎体标本上按传统进针点和所测得角度进针,钉道达到理想位置,观察各进针点范围,发现均处于十字象限的外上象限。十字象限的原点为关节突中线与横突上三分之一横线的交点,外上象限的外侧界为关节突外缘,上界为关节突基底部,此区域为安全范围。同时发现进针角度几乎都与相邻的棘上韧带成90°角,±10°都在安全范围之内。此方法用于普通脊柱手术置钉得出同样结果。4、D组置钉时间5.5±1.1,出血量25±3;E组置钉时间5.1±1.2,出血量20±3;F组置钉时间3.1±0.6,出血量12±2;三组置钉准确率均为100%。可以看出F组在置钉时间、出血量上明显小于D组和E组,三组置钉准确率相同。5、脊柱侧弯患者术前设计与治疗:进针点范围选在十字象限的外上象限,进针角度与相邻的棘上韧带垂直。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术后观察X线片,螺钉位置满意。结论:通过对正常形态成人胸椎和腰椎标本进行解剖,得出正常形态成人胸腰椎进针点的安全范围,在此范围内进钉,解剖标志容易显露,软组织剥离少,手术时间较传统置钉法缩短,出血量减少。“十字象限法”定位可相对简单而精确地找出解剖标志,易于记忆,确定进针的安全范围。“垂直进针法”以棘上韧带为参照物直视下垂直进针,置钉角度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虽然脊柱侧弯的椎体会发生角度变化,甚至出现半椎体畸形,但上述解剖标志固定,角度固定。上述置钉法对脊柱侧弯手术置钉技术有很强指导意义。该技术操作相对安全,易于掌握,具有很高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