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这部伟大而不朽的古典现实主义作品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绚丽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关注,其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红学”。自1830年至今先后已有许多译者对《红楼梦》进行节译或全译,其中全译本已达到12种。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两个颇具影响的“红”全英译本:其中一个是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外一个则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对于这两种译本的研究多采取的是定性的方法,通过例子分析抽取原文与译本相对应的词汇、句子或是段落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片面的研究往往不具代表性,单纯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
为了弥补定性研究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作者尝试用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数据分析结合举例分析),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语料库翻译研究,从文体角度对《红楼梦》及其两部全英译本在三个层面的对比分析,即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小说文体风格的可译性以及传递的问题。
小说的文体风格是小说艺术性的集中体现。然而小说译本的风格传译也应当作为衡量整个译本优劣的标准之一,看它是否在翻译过程中取得了功能对等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语料库作为研究的新视角,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以及译者风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方法的引入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思路。
本文作者通过自建两个小型平行语料库并实现以句子层面对齐:一个是由《红楼梦》原著和戴维·霍克斯译作组成,名为CHPARA,另外一个则是有原作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组成,名为CYPARA。并且利用语料库常用检索软件来考察《红楼梦》两英译本的风格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译文风格在用词变化、句子的复杂程度以及语篇衔接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上看,霍克斯的’rhe Story of the Stone都比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Red Mansions的更外显化,霍译本采用了相对较长较复杂的句子的形式,运用地道的英文表达方法,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但破坏了原文的特色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文的风格;而相比之下,杨译本则更忠实于原文,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体现原著的风格,不论是在语言还是文体方面都保留了原著了特点。
作者通过这种分析方法的尝试,旨在证明风格传递的可能性,杨译本在实现功能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地再现了红楼梦小说的风格,语料库辅助研究的运用为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科学的数据,也有力地证明了单纯定性研究的缺陷。
为了弥补定性研究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作者尝试用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数据分析结合举例分析),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语料库翻译研究,从文体角度对《红楼梦》及其两部全英译本在三个层面的对比分析,即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小说文体风格的可译性以及传递的问题。
小说的文体风格是小说艺术性的集中体现。然而小说译本的风格传译也应当作为衡量整个译本优劣的标准之一,看它是否在翻译过程中取得了功能对等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语料库作为研究的新视角,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以及译者风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方法的引入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思路。
本文作者通过自建两个小型平行语料库并实现以句子层面对齐:一个是由《红楼梦》原著和戴维·霍克斯译作组成,名为CHPARA,另外一个则是有原作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组成,名为CYPARA。并且利用语料库常用检索软件来考察《红楼梦》两英译本的风格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译文风格在用词变化、句子的复杂程度以及语篇衔接上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上看,霍克斯的’rhe Story of the Stone都比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Red Mansions的更外显化,霍译本采用了相对较长较复杂的句子的形式,运用地道的英文表达方法,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但破坏了原文的特色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文的风格;而相比之下,杨译本则更忠实于原文,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体现原著的风格,不论是在语言还是文体方面都保留了原著了特点。
作者通过这种分析方法的尝试,旨在证明风格传递的可能性,杨译本在实现功能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地再现了红楼梦小说的风格,语料库辅助研究的运用为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科学的数据,也有力地证明了单纯定性研究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