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特色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因其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差异性甚至是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他地区的学校相比,民族地区学校教育面临的这些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正是民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文基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学校教育特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民族文化传承和特色的内在关系等为考察视角,选取广西东兴市澫尾村京族学校为个案,结合“文化位育”、“文化中断”理论,深入理解并重新阐释了教育特色、办学特色等概念。采用质性研究的田野调查方法,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入访谈法、问卷法对当地官员、教育界人士和社区人士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京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试图探讨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以及在此特色建设路径下提高教育质量和对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希求为民族地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人认为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学校要通过传承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表达和体现出民族教育特色。同时,笔者也发现京族学校的教育特色发展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当地的教育特色缺乏理论基础,处于“无序”状态;重表象的文化传承,轻个体发展;重视固态文化保护,轻活态文化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评价制度“无个性”。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政府对民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经费短缺、学校双语师资不够;第二,教育领导对学校教育特色的认识深度不够,忽视了个体发展;第三,政府给予学校开发教育特色的自主权有限;第四,学校层面的特色教育发展积淀性不够;第五,社区群众文化传承自觉和学校的文化传承的断裂。基于此,笔者结合京族学校面临的新的发展背景,探讨了京族民族地区的政策、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京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了影响京族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现状、成绩、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个符合京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特点的学校特色发展的模型。
笔者认为,对京族学校在内的民族学校教育特色的发展研究,要从宏观背景(京族文化)、中观背景(社区文化)到微观的学校场域等的不同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要从社区、家庭以及学校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区、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基于“人”(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着彼此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三者三位一体的合作发展模式,可能更有利于促进社区、家庭和学校各自的个性发展目标以及彼此共同拥有的共性发展目标(即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
整体的看,笔者认为,对京族学校教育特色的探讨和研究,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体文化差异性的关注,挖掘和总结出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