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用地持续供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建设用地等生产要素的持续供给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吸引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强化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建设用地供给在促进城镇开发边界不断外延的同时,也使得土地财政也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大规模的建设用地供给导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接近“天花板”,未来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近年来我国提出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推行建设用地减量化战略。改变传统的建设用地供给模式,使经济发展向存量要地,在“以减定增”原则下推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引导减量指标向集中建设区流动,以期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深入探讨建设用地减量化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效果,对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减量化政策有重要意义。现有关于建设用地减量化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建设用地减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但受区域建设用地减量数据和新增建设用地数据难以获取的限制,鲜有文献对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影响效应进行测度。本文研究建设用地减量化对地方财政收入、乡村发展、产业结构、环境污染等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有助于强化对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认知,充分把握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运作流程和综合绩效。从而发现建设用地减量化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更好的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本文首先以地租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探讨建设用地减量化过程中,影响减量区位和新增区位选择的因素。同时利用Citespace、Arcgis等软件对建设用地减量化的研究现状及各区域减量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研究问题有一个系统性、深入性的认知。此外,利用双重差分法、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模型,测算建设用地减量化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边际效应,以及建设用地减量化影响效应的区域异质性、传导效应等。从而制定出差异化的建设用地减量化策略,进一步论证建设用地减量指标跨区域流动的可行性。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从减量化政策完善、减量指标交易和收益反哺、产业结构优化等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如下:首先,以建设用地减量指标来表征土地要素,认为减量指标是可以跨区域、跨产业流动的,因此在拉姆齐模型的基础上,将土地要素纳入分析框架,建立两部门(厂商和家庭)扩展模型,考察产业间土地要素流动即产业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其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全面、系统的分析建设用地减量化对地方财政收入、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和乡村发展等的作用机理和边际效应,探讨建设用地减量化是如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弥补了鲜有研究的不足。第三,研究发现减量指标利用的边际收益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应建立减量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和区域间收益反哺机制,通过指标交易平台以收购方式促进指标跨区域转移,同时允许指标流出地区通过在指标流入地区购买物业等方式,建立长效造血机制。通过对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有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减量主体为工业用地和宅基地,其中以工业用地为主,工业用地减量验收面积占减量总面积的80%以上。建设用地减量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低效建设用地减量规模持续扩大。近郊区的土地要素边际报酬和减量成本要明显高于远郊区,区域间要素边际报酬差异为减量指标跨区域流动创造了条件。以减定增原则下的建设用地减量化促进了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提高了生产要素利用了效率。其次,建设用地减量化为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建设用地减量化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远郊区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显著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近郊区建设用地减量化的影响却不显著。环境综合整治地区的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更快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实行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保障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且该积极效应呈现逐年增强态势。相对于近郊区而言,远郊区的建设用地减量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积极影响更大。当建设用地减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农村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第三,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推动村庄合并,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后发现,建设用地减量化对村庄合并的促进效应有明显的滞后性。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降低农村人口相对规模,进而推动村庄合并。在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建设用地减量化对推动村庄合并的积极作用更强。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推动村庄合并,进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当减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显著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随着建设用地减量规模的扩大,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镇化率较高、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更显著的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即具有比较优势地区的建设用地减量化更有助于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第四,建设用地减量化在短期内降低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但从长期来看可以产生显著的波特效应。短期内,建设用地减量化在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同时,可能会造成要素错配和要素闲置,进而抑制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无法产生波特效应。从长期来看,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波特效应。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更有效的降低远郊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减量指标由远郊区流向近郊区,可以显著提高全域的潜在经济红利。确实存在一个适度减量规模,既可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也可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当减量规模控制在21.80~66.05亩之间时,建设用地减量化可以产生显著的波特效应。第五,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深入推进减量化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推进产业异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保障减量区域发展权;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建设用地减量化实际,本文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三个角度对建设用地减量化绩效进行相对全面、系统的评价,丰富了建设用地减量化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为开展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文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减量化政策,提高减量化绩效和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为其他地区推行建设用地减量化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