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1976年—2021年收录的相关文献,运用NoteExpress软件合并除重,应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作者、机构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的可视化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1976年—2021年收录的相关文献,运用NoteExpress软件合并除重,应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作者、机构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834篇文献,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以吴以岭、刘红旭、胡元会等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规模较大;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代表的中医药院校及中医院,形成多中心合作网络,并形成区域内合作。关键词分析形成10簇主要关键词聚类和34个突现词,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病因、诊断、中医证型、治法、研究类型五个方面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结论: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治疗和研究类型,在治疗上以功能性、频发的室性早搏和针刺研究为主,研究类型仍以临床研究为主,缺乏深入的基础研究,仍需开展更多规范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该领域提供循证医学支持,并汲取中医药特色的名医经验,为临床治疗室性早搏提供更多思路。2.基于临床病例的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用药规律研究目的:探讨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临床用药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住院且接受中药治疗的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患者313例,采集辨证分型、方药数据导入Excel表,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证候和方药分析。结果:(1)证候分布:①病位以心为主,涉及脾、肝、肾、胃。②中医证候共34种,分为虚性、实性、虚实夹杂性,其中频次>10的中医证候共11种,依次包括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痰火扰心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痰湿阻滞证、脾虚湿困证、阴阳两虚证、肝气郁结证、气滞血瘀证、阳虚血瘀证。③涉及12种证候要素,虚性证候要素共4种,实性证候要素共8种,气虚、阴虚、痰浊、血瘀、阳虚、内湿、内火、气滞8种因素占比>10%。④证候要素组合形式共34种,单因素中阳虚最多;双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最多,其次为痰浊+内火;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痰浊最多;四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痰浊+内火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组合为气虚+阴虚。(2)用药规律:①总体用药情况:涉及中药262种,单味药用频次共5033次,其中频次≥40的中药共41味。②四气、五味:四气中以温、平性药物为主,大热、大寒药物使用极少。五味中以甘味药为主,其次为辛、苦味药。③归经:以脾、心经最多,其次为肝、胃、肾经药物。④功效:益气药最为多见,其次为养阴、活血祛瘀、理气、安神、燥湿化痰药。⑤药物关联分析:设置置信度≥0.6,支持度≥0.2,提升度>1,得到23个药物关联组合。⑥药证关联分析: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列,提升度>1,统计不同证型与中药间的关联情况,形成以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痰火扰心证、痰瘀互结证4个中医证候为主的药证关联结果。⑦聚类分析:得到8组药物。第1组:半夏、陈皮;第2组:茯苓、甘草;第3组:丹参、生地黄、麦冬、五味子、桂枝、黄连、酸枣仁、太子参、生牡蛎、生龙骨;第4组: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第5组:干姜、生白术、党参、麸炒白术;第6组:瓜蒌、枳壳、厚朴、甘松、砂仁;第7组:黄芩、大枣、生姜、柴胡、白芍、枳实、人参;第8组:泽泻、牛膝、郁金、石菖蒲、远志。⑧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处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丹参、桂枝、生龙骨、生牡蛎、陈皮、半夏、茯苓、黄芪、川芎、当归、柴胡、白芍、甘草,共17味中药。结论:特发性频发室早患者证候类型以气阴两虚为主,治以益气养阴。该病病位以心为主,病性分为虚性、实性、虚实夹杂,虚性以气、阴、阳虚为主,实性以痰浊、血瘀、内湿、内火、气滞为主,证素组合以气虚+阴虚、阳虚、痰浊+内火多见,核心处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丹参、桂枝、生龙骨、生牡蛎、陈皮、半夏、茯苓、黄芪、川芎、当归、柴胡、白芍、甘草。临证时,在益气养阴基础上,兼顾祛痰、活血、理气、宁心。3.李军教授治疗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经验撷萃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临床疗效肯定,李军教授治疗该病颇具经验。李军教授认为特发性频发室早的病因包括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内伤、禀赋不足、劳倦久病,并与心神相关;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包括气滞、痰浊、血瘀、内火、水饮,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辨证时重视辨脏腑、虚实、气血、寒热、痰瘀;治疗时以补虚泻实为根本,总结常见7种证型及治法方药,认为IFPVC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并提出益气养阴方;临床注重调节气机升降,交通心肾,兼顾安神,临床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通过调查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般情况、五态人格、中医体质分布,初步探讨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体质分类、五态人格维度分布,辨析证候、五态人格、中医体质三者之间的相关,以利于更合理地从中医证候、体质、人格全方位认知子宫内膜异位症,进一步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
研究目的:1、调查全国范围内EMs临床证候分布、中医药诊疗技术现状和特点,为中医妇科领域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订提供数据支持。2、分析患者对EMs的认知度与治疗意愿,为后续科普工作提供思路,以期为EMs患者慢病管理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小组讨论法、专家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文献研究法、小组讨论法、专家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月经婚育史、既往史、家族史
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量古代黄褐斑中药外用方文献和大量近现代黄褐斑中药外用方临床试验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探究古今黄褐斑中药外用方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推导出不同时期黄褐斑外用方治疗的核心处方,为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黄褐斑的选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数据挖掘所推导出的不同时期外用核心处方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预测关键基因及主要参与通路,旨在对核心方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对
目的本课题使用《膝骨关节炎循证手法治疗方案》中所推荐的治疗手法对不伴或伴有不同程度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BME)的膝骨关节炎(Knee Qsteoarthritis,KOA)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患者安大略省西部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WOM
研究目的:调查女性乳腺良性结节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中医症状,初步探讨乳腺良性结节可能的发病原因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预防和治疗本病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女性乳腺良性结节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北京市多家公立医院女性乳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性别、民族和常住地作为匹配因素,依据1:1比例配对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月经史、婚育史、哺乳史、乳房超声检查、既往史、家族
研究目的: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疑难病,发病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手段有限,且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状态,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巨大。本研究依托中医妇科临床流调数据中心平台,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对AM诊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AM病患群体特点、诊断情况、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中西医诊疗技术应用情况以及患者对AM的认知度和
研究背景:睡眠本是一个自然的生理心理过程,但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方式变化使得睡眠也受到影响,失眠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现象,失眠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失眠的相关症状、认知和情绪与人格倾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失眠与人格倾向进行初步探讨,有助于深入研究人格因素在失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为临床心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1.探索人格倾向与失眠发生的相关
目的:调查ADHD患儿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不同体质ADHD患儿病情的差异,探索体质与病情的相关性,以期从体质角度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初次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门诊的7-14周岁ADHD患儿,共计纳入133例。收集患儿的病历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中医体质量表、Conners量表、SNAP-Ⅳ量表,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分析不同体
目的观察习以平惊法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艾司唑仑片治疗,频率为每晚睡前1次,每次1mg;干预组采用习以平惊法治疗,频率为每周2次,每次约30分钟。两组干预时长均为4周。分别在受试者治疗0周、4周时进行PSQI、SCL-90评估,此外,从
研究目的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我国第三,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癌种之一。目前,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放化疗是胃癌术后辅助治疗预防转移复发,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即便经过辅助放化疗杀死体内肿瘤微小病灶以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仍有50%的患者在2~3年内易出现复发转移,为临床治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在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显示出了一定作用趋势,数据挖掘经中医药治疗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