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2016年、2017年及2018年的秋季(9月-10月)西太平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希望为西太平洋提供一些基础的背景资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次调查通过垂直拖网采(2016年10个站位10瓶浮游植物样品)和采水(2016年22个站位154瓶浮游植物样品、2017年27个站位189瓶浮游植物样品、2018年22个站位132瓶浮游植物样品)两种方式获取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及蓝藻门。网采方式鉴定出浮游植物共4门66属243种,其中硅藻门共计34属103种,甲藻门共计28属133种,蓝藻门共计2属3种,金藻门共计2属4种。采水方式中,2016年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6属305种,2017年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83属339种,2018年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0属269种。2016年网采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12.062~6 892.559)×103 cell/m3,平均值为1 965.573×103 cell/m3。2016年浮游植物的总细胞丰度介于(0.030~423.938)×103 cell/L,平均值为8.466×103 cell/L。2017年浮游植物的总细胞丰度介于(0.066~498.450)×103 cell/L,平均值为10.498×103 cell/L。2018年浮游植物的总细胞丰度介于(0.032~719.680)×103 cell/L,平均值为24.569×103 cell/L。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由蓝藻中的束毛藻决定,最大值均出现在靠近赤道的站位。忽略束毛藻后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由硅藻及甲藻共同贡献。2016年网采浮游植物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扁形原甲藻、扁豆原甲藻、胞内植生藻、菱形海线藻、细弱海链藻等;2016年浮游植物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扁豆原甲藻、红海束毛藻、细弱圆筛藻、汉氏束毛藻、扁形原甲藻等;2017年浮游植物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红海束毛藻、细弱圆筛藻、扁豆原甲藻、汉氏束毛藻、扁形原甲藻等;2018年浮游植物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红海束毛藻、汉氏束毛藻、柔弱伪菱形藻、菱形藻spp.、尖刺伪菱形藻等。2016年网采、2016年、2017年、2018年浮游植物的S-W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 2.440、2.941、3.200、2.964,Pielou 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 0.163、0.363、0.368、0.362。根据各年每个站位0-200 m水柱积分后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细胞丰度值对各年站位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束毛藻的细胞丰度对站位间聚类的相似性起到较大影响。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受营养盐的影响较小,而与温度、深度及盐度的相关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