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就是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要着重规范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引导,以激发出人性中的真善美,开发出学生的个人潜能为目标,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人为最高目标蕴含着对人的关切与重视和在教学行为中对学生的善恶的分析和把握。教学行为作为引导人的活动,具有伦理内涵,并且将人的伦理精神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潜移默化地激发出来,这样,在伦理层面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富有伦理的实践过程。本文在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伦理内涵,然后深入到教师课堂教学现场,选取了邯郸市曙光小学、武安市西苑小学、邯郸市第一中学、武安市第三中学、南河底村学校这五所学校为该研究的调查场域,详细记录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情况并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真实地呈现了这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课堂教学行为的伦理现状,并以此为个案来审视当下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所存在的伦理问题,最后提出改善课堂教学行为的伦理实践策略,以期能够对其他具有相似境况的学校有所帮助。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伦理构建的前提是必须遵守人道主义、差异化、幸福这三大伦理原则,并通过“人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最高目的”和“教学行为就是一个追求至善的行为”这两个伦理视域出发,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伦理实践策略。在伦理实践策略部分,分整体策略和具体策略两大板块。整体实践策略上,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营造伦理本位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努力做到慎独,主动提高自我伦理修养;教师应深入钻研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行为三方面。具体实践策略上,则分别提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讲解、呈示、管理、反馈四种行为的详尽实践策略。通过整体和具体策略的应用,使教师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实现课堂教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