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村落是古代历史、社会结构、传统文化建立在建筑基础上的产物,它是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是人、自然和历史之间的陈年积累,它会诉说它经历过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然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传统聚落快速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人类需求和现代社会的挑战。在本文中,以浪石村为例,分析典型的湘西南村庄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和建筑特色,主要结果如下: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浪石村的村镇布局有特定的理念,运用朴素的风水理念对村镇进行选址,村镇中的巷道布局与整体建筑组团形式对现在所生成的景观生态特征影响较大;建筑特色方面,浪石村的建筑与湘西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平面布局方面湘南建筑对浪石的风格影响较大,因此浪石与典型的湘南建筑有共通之处。浪石村发展过程受到了地域文化,单姓氏结构村落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地域文化因素决定浪石村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单姓氏结构决定村镇构成和村镇的文化氛围,农耕文化决定浪石的交通结构与外界的联系程度等,这些都对村落环境景观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浪石古村的现状和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现状令人堪忧,结果如下:由于年代久远疏于修葺和文革期间的人为损坏,建筑群的保护前景不乐观,建筑石刻楹联、木雕、彩绘等能明显代表传统文化标志的装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村中特征较为突出的元素——楹联,保护完好的幅数小于原有总量的一半,完整的仅有20多幅,多出现在有居民居住的建筑中,而无人居住的建筑中楹联的保护则无人问津。原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薄弱,电力供应不足,导致电线乱拉乱扯,卫生设施配套不全,供水系统还依靠的是村民自己所建的地下水水泵,这些现象都严重阻碍了古村的可持续发展,迫使古村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开始走向萧条。最后,再从居民情况、建筑特色及当地地域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浪石古村落景观的具体保护方法,在保护方法上是需要从主观方面跟客观条件方面区别对待的,提出了针对保护浪石古村落的具体措施,并对浪石古村的开发与传承做出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