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切相关。高等教育思想的改革必然带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是随着课程的改革而发展变化的。课程改革是教材变迁的风向标,每一次课程改革必然会在教材建设中体现出来。透过课程演变的脉络和教材变迁的过程,可以看出整个教育发展的过程。
本研究阐述了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的变迁,以及教材是如何随着课程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以美国为例,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课程的变迁经历了重视古典课程和“自由教育"、强调课程的实用和功利、跨学科课程或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现代化四个阶段。与此相适应,西方高校的教材在内容上呈现出由重视语言类和人文课程教材,到科学技术类教材,再到以经典名著为核心教材和多学科现代化课程教材体系的发展。在编写和选用上呈现由教师选用、市场需求推动、出版商组织编写出版的运作方式。教材的形态由过去的纸质教材逐步发展到立体化电子、网络化、多媒体教材体系的特点和趋势;我国高等教育近百年的历史上,课程发展经历了国民政府时期以美国通才教育模式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为主,1960年代以政治为中心的高校课程体系,1980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模式,以及世纪之交课程结构进一步多元化、现代化等阶段,与此相适应,高校教材也经历了引进与改造、探索与建设、恢复和重建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历次改革。高校教材的变革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教材建设要跟上课程的变化,须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即要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注重教材的时代性、科学性、探究性、人文性、国际性;编写和选用教材时要注意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不能搞“大一统”;要以专家、教授编写和推荐选用为主导;同时,要有全球化观念,结合国内实际,促进我国的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