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关系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当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其中强度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力学性能指标。要掌握混凝土强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必须从混凝土的微观或细观结构出发,寻求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混凝土是多相、非均匀性质的多孔材料,因此,其细观结构与强度的关系表现出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往的定量研究大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两者之间的简化关系式,缺乏严格的理论推导,这种半经验公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工作原理的仿生技术。它特别擅长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而且不需要明确的数学表达式。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搭建起联系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的主要方面——强度的桥梁,试图在此方向的研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混凝土孔结构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的混凝土测孔方法、孔结构模型的研究及孔结构与强度关系的研究现状;回顾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以及应用现状。第二章分析了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关系的发展历程,对已有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着重强调了考虑孔径分布的多参数模型相比仅考虑总孔隙率的模型的合理性。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原理,特别指出了本文使用的BP网络的算法推导、不足和改进方法;并总结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四章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从两个角度尝试建立了混凝土细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强度预测模型从细观结构出发,通过混凝土孔隙平均分布半径和4个分孔隙率预测抗压强度;而孔隙率预测模型则从宏观出发,通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组分预测其孔结构指标——孔隙率。将BP网络模型与传统的回归模型比较,检验其正确性,最终提出完善模型的方法。第五章是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展望。 本文的主要成果是建立了两个BP网络预测模型,通过检测样本的验证,强度预测模型的精度较传统的回归方法有明显提高;而孔隙率的预测模型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此模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当结构的某一承重构件失效后,其承担的竖向荷载会由周围构件分担,若相关构件不能承受传递而来的荷载并形成新的平衡,则会发生构件的连锁失效,最终导致结构发生不可控的连续性
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是一种优良的结构形式,但其节点构造复杂。现常用的方钢管混凝土柱与H型钢梁节点为隔板节点。隔板节点易发生焊缝裂纹、塑性变形能力差,梁柱截面较小时不便施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穿越它可能遇到的一切生态系统,并对这些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产生影响。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廊道与分割效应、迫近效应、诱导效应以及工程直
塑性耗能是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后消耗地震总输入能的能量之一,由于塑性变形是不可恢复的,通常认为累积塑性耗能是导致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塑性耗
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是描述土的动力变形特性的两个基本参数,也是实际工程设计中所需考虑的最主要的动力参数。影响土的动模量及阻尼比等动态特性参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剪应
本文对石灰混凝法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在工艺上进行了改进,将沉淀后的活性泥渣回流,并对处理后的后续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淀泥渣的回流位置为石灰投加后、助凝剂
岩体开挖将导致地应力释放,可能会造成围岩失稳和破坏。由于岩体具有非线性特征,不同的加载路径和岩石力学参数,将使岩体产生不同的力学响应。因此,在进行稳定分析时必须对分析研
盾构法施工对土体的扰动是不可避免的,土体变形和位移是土体受扰动的结果.土体变形尤其是地面沉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地层损失引起的施工期沉降,二是由于土体的固结和次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于能源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自20世纪30年代天然气水合物因为阻塞输气管道而被关注以来,全球范围内先
张弦梁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形式,结构由刚度较大的抗弯构件和高强度的索以及连接两者的撑杆组成,通过对柔性构件施加拉力,使相互连接的构件成为具有整体刚度的结构。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