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农业社会中,粮食是最主要的流通商品,粮食贸易是商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一点对于河南则尤显突出。因为它一直是农业人口占有绝大多数的省份,一直是以农业大省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所以粮食贸易的发展情况对河南的整个社会经济起到了至关重大的作用。 同时,城镇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标志,它有两个最主要的衡量指标:一个是非农的人口规模,一个是非农的产业结构。而粮食贸易作为一种非农的经济因素,一种向市场提供商品粮的最主要途径,它的运行状况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如若通过粮食贸易来探究城镇化,通过城镇化来理解粮食贸易,则更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在河南清代商品经济史中,对于上述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是不足的:缺乏对清代河南全省范围粮食贸易和商业城镇的具体深入研究,并且缺少二者之间的结合研究和综合论述。再由于清代作为距今最近的朝代,当时社会经济中的方方面面都与现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粮食贸易及城镇化亦然。所以,若对于二者在这一历史时段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也可对河南今天的建设更具借鉴性。鉴于此,笔者选定“清代河南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为切入点和文章的主体,分析了粮食运销的市场与渠道、贸易的方式与规模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且结合清代河南城镇整体发展的水平,探究了粮食贸易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及局限性。 大致来说,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清代河南粮食市场体系及特征。清代河南社会中的粮食市场体系是相对健全的,有数目繁多的初级市场,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经济辐射力的集散转运型市场,有较为便利的水运交通和铁路交通。同时,市场体系中也有薄弱之处: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限使得该省没有直接的海运贸易,也没有重要的全国性中心市场。所以,也就造成了清代的河南虽是粮食输出省份而非全国性粮食贸易转运重地的特征。 二、清代河南粮食贸易的发展及性质。清代的河南是一个粮食满足内部需求之余也有外销的省份。省内的流通主要是由于该省为粮食种植大省的特点决定的,并非是由于商品性产业结构的变迁造成的。粮食的外销则呈现出‘q上西进”的特点,即北上直隶、山东,西输山陕。这主要与河南的地理位置、水陆交通条件和长江流域存在产粮及运销大省等原因有关。但是,因为参与粮食贸易的不都是小农家庭的余粮,造成了该省粮食贸易的商品化程度具有一定虚假性。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虽然有这样的限制,但是,河南总体的余粮率仍是能够支持本省城镇化的发展和粮食贸易的外销。 三、影响清代河南粮食贸易发展的诸因素分析。在此,主要分析了清代河南粮食生产力的提高、河南和全国人口的增加、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相关制度性因素等几个基本要素所起的积极作用和风俗习惯等引起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在没有战争的时期,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积极的推动效应是主要的,粮食贸易是不断发展的。 四、清代河南粮食贸易对城镇化的影响。粮食贸易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的条件和基本物质前提,保证了城镇人口规模;他又是城镇中主要的经济形态,为城镇的发展不断吸引着人力、物力资源。同时,笔者指出,政府行政手段是决定中国社会城镇化发展的最大力量,经济力量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要低于前者产生的实效。可是,这二者又是时常彼此合作,共同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而且,在很少或没有政治因素注入的地区,以粮食贸易为主的经济因素则成为了推动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 通观全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粮食贸易与城镇化相结合研究,探讨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作用;没有单纯地估计粮食商品率,而是倾向于通过深入全面地探究清代河南粮食贸易的运行规模,在此基础上,由表及里地分析其社会背景、特征、成因;运用经济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此时期河南十一府集镇的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