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龛位中的生存意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ER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深刻的问题,关注死亡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作为人类精神的先知者和启蒙者的作家们,往往将死亡作为创作中结构故事的精神脉络和艺术关怀的焦点,借死亡来认识人类的困境,并以此来叩问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现实的深刻关怀。余华正是这样一个作家。死亡在余华的创作题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对生存与死亡的审美阐释折射了他复杂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对生与死的悖论思考闪耀着对生命本体和生存世界的哲理思辨的光芒。同时,余华的积极意义还在于,他不仅以死亡呼吁对现实的关怀,同时他的死亡观中还蕴涵着内在的超越精神——不仅仅超越死亡本身,还在于极力在死亡的荆棘丛中开辟一条通向生存的希冀之路。本论文旨在解读余华文本中被死神龛位所遮蔽的生存意义,并凭此来更好地掌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生命意义。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引言:简述了死亡主题在东西方不同文化境遇下死亡意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时将余华作为一个个案提出,梳理了有关余华死亡主题的研究现状,点明本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研究主旨。第一章: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诠释。通过阐述余华小说文本中呈现的三个主要死亡形式来诠释死亡。作为插曲和衬托的他人之死,是以一个次要人物之死来表现死亡的最初体验;逼近生存困境的“本己”之死,彰显了余华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来审视人类生存困境;时代殒殁之隐喻死亡,主要表现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度关怀以及对时代的文化批判。第二章:求解生存本体的艺术形式。主要解读余华死亡主题中运用的三种艺术手法。即善于运用纯粹意象隐蔽死亡;在文本循环交错的时空结构中,用多元视角解构死亡;通过选取独具特色的双层模式来彰显死亡。第三章:死亡审美之维的张力。着重分析余华文本中表现人物死亡的两个阶段,即由前期单一表现非理性的死亡转向后期以生存的意义超越死亡的理性过程,并透过这一过程来了解余华在死亡神龛下赋予笔下人物的生存意义。结语:对本文内容作了概括性的总结,重申死亡主题的研究意义与本论文的创作主旨,并对余华创作中所表现的死亡意识中的生存意义做出一个总体评价。
其他文献
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投入有限。在办学条件
从学生非智力因素及教师的职能等方面寻求解决"哑巴英语”问题的办法,并提出关于口语教学的一些设想.
糖类是鱼类饲料中廉价的能量源,然而,与陆生动物相比,鱼类对饲料中糖的利用能力较低。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鱼类对饲料糖的利用能力与鱼饲料中糖的适宜含量、
“规模效应”及“月效应”因其与EMH假说和CAPM模型的矛盾,在市场异象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规模效应”及“月效应”的研究在西方己处于成熟阶段,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本文的
<正>如何看待日本《机器人新战略》并从中获得启示,以加快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抢占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先机,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2015年1月,日本国家机
采用沉积法分别制备了以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为壁材的3种笼状磷酸酯微胶囊阻燃剂。对包覆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电子能谱(XPS)、
简要概述了我国大型煤制油及煤化工一体工程项目建设中以业主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及经验。实践证明,大型煤化工一体化项目单纯依靠委托工程承包商来全面管理项目存
南非作家J.M.库切(1940-)出版于1986年的小说《仇敌》是对英国十八世纪经典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是一个后现代版本的荒岛故事,对资产阶级上升时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革命的方兴未艾,网络多媒体这一集声音、图画、动画于一体的先进媒体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
本研究采用心理压力问卷、人格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湖南地区各警种警察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南地区警察承受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