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非作家J.M.库切(1940-)出版于1986年的小说《仇敌》是对英国十八世纪经典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是一个后现代版本的荒岛故事,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荒岛殖民故事进行了内容、形式和殖民话语结构三个层面的解构。首先,库切的小说《仇敌》对笛福的原作文本内容进行了解构。笛福原作中的场景、情节和人物都忠实地再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殖民扩张的历史,库切对这三方面的内容都进行了后现代改写:荒岛不再是等待被欧洲文明开发的沃土,而变成了后现代精神的荒芜之地;情节也由记叙鲁宾逊·克鲁索通过个人奋斗殖民成功的故事而变为一个女流浪者寻求讲述自己的荒岛经历而最终未果的故事;而女性和黑人则取代了殖民主义探险英雄,成为小说中心人物,颠覆了男性至上的父权制社会结构。其次,库切的小说《仇敌》对笛福的原作文本形式也进行了解构。作为现实主义经典作品,《鲁宾逊漂流记》表露了作者推崇殖民扩张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社会理想,叙述上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思想表达的逻辑性和时间安排的顺序性。库切在其小说中则采用拼贴、互文手法、元小说及开放式结尾等叙事策略对其进行解构,通过苏珊·巴顿对真实讲述荒岛经历的求索过程,探讨了真相与虚构,现实与小说创作,历史与文本之间的联系。第三,库切的小说《仇敌》对原作中呈现出的殖民话语进行了解构。原作中克鲁索在理性指导下的成功殖民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力,库切的小说《仇敌》通过在殖民话语秩序中重新嵌入被压制和被排除的声音动摇了这一殖民话语结构。在《仇敌》中,女性和黑人都试图以某种形式捍卫自己的话语权力,而白人男性的话语霸权则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颠覆。总之,《鲁宾逊漂流记》反映的是资产阶级上升阶段启蒙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仇敌》通过对原作的解构,对启蒙时期以来的理性主导下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表达了对普遍存在的霸权的挑战,表达了库切对人类求异共存的人性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