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DW-MR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曲线(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对于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提高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5月到2015年12月之间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患者17例,共17个病灶,其临床症状多为一侧耳前下缘腮腺区无痛性肿块,或腮腺区肿物伴局部疼痛不适,近期逐渐增大。专科检查:触诊肿瘤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软,边界清晰,活动度较好,与周围皮肤无明显粘连。所有患者均行 MRI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其影像学资料包括: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包膜、MRI信号特点及均匀性,增强扫描的信号特征等,并重点测量每个病灶的ADC值范围及病灶的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 TIC)。磁共振平扫的部位和序列主要包括冠状位的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轴位的T1WI、T2WI、DWI(包括ADC图)及T1WI脂肪抑制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使用的是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序列EPI(SS-SE-EPI),扩散梯度因子(b值)分别采用0 s/mm2和1000s/mm2,测量基底细胞腺瘤实性部分的ADC均值;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使用的是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序列,对所得到的数据在西门子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并获得相应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同时收集我院经穿刺活检或者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多形性腺瘤及21例腺淋巴瘤的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及数据作为对照组。 结果:17例患者中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25;年龄36岁~68岁,平均年龄55.2±8.7岁;均为单侧单发肿瘤,其中左侧8例,占47.06%,右侧9例,占52.94%;以下颌后静脉为分界线,14例位于腮腺浅叶,3例位于腮腺深叶;肿瘤直径0.6cm~3.6cm,平均直径2.57±0.64cm;8例肿瘤呈类圆形,5例呈椭圆形,4例略有分叶,17例肿瘤均边缘光滑,大部分都有包膜;2例肿瘤无囊变,7例病灶有点状或裂隙样小囊变,8例病灶有明显囊变;测量肿瘤实质部分ADC均值的范围为0.830~1.604×10-3mm2/s,平均值1.156±0.200×10-3mm2/s;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有2例病灶表现为快速强化、缓慢廓清曲线,15例病灶的实性部分表现为快速强化、快速廓清曲线。作为对照组的23例多形性腺瘤的ADC均值为1.544±0.416×10-3mm2/s,21例腺淋巴瘤的ADC均值为0.710±0.052×10-3mm2/s,分别与基底细胞腺瘤作比较,其 ADC均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ADC均值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以提供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