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原生植被匮乏,水土流失严重。为尽快覆盖地表并迅速发挥水土保持作用,该区人工林草种群的初植密度往往偏高。植被过载加速了林草地深层土壤的干燥化进程,反过来严重干扰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及其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本研究以人工柠条林为对象,通过比较不同初植密度柠条林的生长动态和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结合以林地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为确定依据的植物水关系调控起始期理论,得到了其合理初植密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撂荒坡地降水普遍入渗深度为0-40cm,观测期内最大入渗深度不超过300cm;土壤水分主要蒸散发作用层位于0-200cm范围内,最大蒸散发深度在300cm以下。整个土壤剖面水分可被划分为活跃层(0-40cm)、次活跃层(40-200cm)和相对稳定层(200cm以下)三个层次。(2)Gardner幂函数方程对撂荒坡地各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效果较佳。方程中的参数a、b以及由方程推求的各水分常数均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垂直变化规律。土壤的持水和供水能力以0-40cm和240-400cm土层较强,中间土层较弱。本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等于0-290cm范围内各土层土壤含水量降至凋萎系数时的土壤水资源量,为222.84mm。(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柠条幼林保存率、株高、基径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变化,以1.5小区柠条保存率最高、长势最佳。另外,1-4年生柠条生物量随初植密度增加而增加,5年生时,1.5小区柠条生物量超过2.0小区。(4)人工柠条林在增加次降水补给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消耗量与利用深度,除在丰水年表现为对土壤储水量的正效应外,其他年份均表现为负效应。造林后第5年,各密度柠条林地土壤水资源普遍接近或达到其利用限度。(5)合理初植密度为既能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又不至于造成土壤过度干化,确保植物能正常生长并发挥良好生态功能时的造林密度。本区人工柠条林播量以0.015kg·m-2为宜,对应的合理初植密度为72株·m-2,且应于造林后第5年开始进行密度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