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zcy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中医巨擘,他不仅是中医理论家、临床家,还是教育家,对仲景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严谨的治学特点,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经验,独特的学术思想,实为后学楷模,当精心学习,细致领会,深入研究。 本文对刘渡舟教授方证辨治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方证辨证是刘渡舟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内涵。他认为医者在临证遣方用药时是否能正确应用《伤寒论》方,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辨证;而在各种辨证方法中,方证辨证极其重要。本文遍阅相关论著,博采众家之言,考证源流,解析机理,对刘渡舟教授方证辨证方法及其特点、规律和道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方证辨证它是一种独特的辨证模式。所谓方证,它指与某个方剂具有良好对应与契合关系的病证。而“方证辨证”方法即在对脉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辨别临床病证与方剂的对应和契合关系的方法。 论文首先探讨方证辨证方法的源流。张仲景《伤寒论》论广伊尹《汤液经》,开汤证辨证先河。唐代孙思邈提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是方证辨证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医家柯琴提出“以方类证”方法,使方证辨方法更臻成熟。日本江户时期的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类聚方》是在孙思邈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方法的启发之下而形成的。经方大家刘渡舟教授认为,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在于方;方与证乃是伤寒论学的关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有“桂枝证”、“柴胡证”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实际上《伤寒论》112 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内容,其实质是方证辨证。这种方法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构成《伤寒论》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包含着六经、八纲辨证的实质,是中医学辨证之精华。 论文对刘渡舟医学中的方证辨证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归纳、分析和阐释。刘渡舟教授认为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辨证是否精确,辨证精确就在能于了解辨证之机,辨证之机就在于能否抓住主证。其“抓主证”,从实质上讲就是方证辨证。刘渡舟教授指出,《伤寒论》于每方证厘定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诸层次,为正确运用方证辨证创造了条件。临床辨证要先抓主证。主证是纲,纲举而目张,兼证、变证、夹杂证等,也就迎刃而解。刘渡舟教授的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古今接轨论,皆包涵着方证辨证的内容,由方证辨证铺展开来,又可归结于方证辨证的简约。根据刘渡舟教授的经验,找出病机与方证相对应的关系,不论经方,还是时方,都能有发挥古方今用的作用,足以应对今时复杂的疾病。 论文对刘渡舟教授应用方证辨证的部分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分别论述了他辨治生姜泻心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大柴胡汤证、芍药甘草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丹栀逍遥散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五苓散证的经验。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产业创新网络演化的相关的文献综述,评述了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与创新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厘清了具有核心企业的创新网络的研究线索。
<正>科学性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科学教材编写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些内容也会不够清楚、准确。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确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以敏锐的
杜威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广阔社会背景出发来研究职业教育,不仅构建了重要的普通教育理论,而且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其职业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内涵、课
长久以来,受自然资源无价观念的影响,森林游憩资源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合理承认,森林游憩资源无偿或廉价的使用导致了利润分配的不合理和资源的严重破坏,迫切的需要我们对其价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诊法。尤那尼医学与传统的中医、藏医、印度的阿输吠陀医学一样都属于古代医学,隶属于古希腊-阿拉伯医学体系。脉诊在其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为研究不同初始地应力下矩形巷道在开挖卸荷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声发射特性,使用水泥砂浆浇筑胚体并加工成矩形巷道围岩试件,进行了开挖卸荷模型试验,得到顶板、隅角和
当前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热情高涨,但大多限于传统学校教学环境,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有待于深入。鉴于此,本研究将选题定为“网络环
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特征十分明显:其社会是单向度的;其政治是封闭的;其文化是压抑性的;其语言是封闭的。马尔库塞提出的"超越性谋划"是:哲学要做出"历史承诺",必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
谚语作为语言中熟语的一部分,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了精彩的人文世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众多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女性形象的谚语。这部分谚语描述反映了我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