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针对大气复合污染出台了一系列防控对策,且取得一定成效。明确历史空气质量变化的具体原因以及识别关键性大气污染减排措施尤为重要。现有研究大多利用源强观测、敏感性分析方法、模式模拟或者情景清单等单一方法评估减排措施的空气质量效益。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国家或区域尺度,很少针对城市减排措施进行评估,并且现有评估方法应用在城市尺度中容易忽略区域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导致城市减排措施难以得到有效评估。基于此,本论文结合模式污染源解析、敏感性分析和排放源清单等方法,建立了城市大气污染减排措施的后评估方法。并以肇庆市为案例,针对2014~2016年空气质量改善现象,重点定量评估了肇庆市主要大气污染减排措施对PM2.5污染改善贡献。
基于量化肇庆市本地减排措施的减排量研究,2014~2016年肇庆市减排措施带来SO2、NOX、PM10、PM2.5、VOCs和NH3的减排量分别为(相对于2014年排放量)25.3%、10.5%、13.1%、14.2%、4.2%和9.1%,其中SO2和NOX减排量主要来自固定燃烧源和道路移动源,PM10和PM2.5减排量主要来自固定燃烧源、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VOCs和NH3减排量分别来自生物质燃烧源和农业源。尽管如此,肇庆市高速的工业和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削弱了减排措施的减排效益,尤其对于NOx和VOCs排放。相比2014年,2016年肇庆市SO2、PM10、PM2.5及NH3污染物排放实际分别下降了18.8%、0.2%、6.5%和1.5%,而NOX和VOCs排放却上升了1.5%和2.9%。
研究以1月份为例,评估了各项减排措施的空气质量效益。对比2014年和2016年1月份,肇庆市PM2.5浓度从105.7μg/m3下降到31.3μg/m3,其中有48.8%的下降浓度与区域传输条件改变有关,51.2%的下降浓度来源于本地排放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其中本地气象条件变化占主导因素,本地减排措施仅贡献了-1.88μg/m3。在2014~2016期间所有减排措施中,禁燃区设置及全市燃煤品质提升、焚烧区划定、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以及水泥厂脱硫脱硝改造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最明显,分别占所有减排措施空气质量效益的45.2%、14.7%、12.0%和9.4%。
本研究提出的后评估方法可以适用于措施效果评估及政府决策,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决策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量化肇庆市本地减排措施的减排量研究,2014~2016年肇庆市减排措施带来SO2、NOX、PM10、PM2.5、VOCs和NH3的减排量分别为(相对于2014年排放量)25.3%、10.5%、13.1%、14.2%、4.2%和9.1%,其中SO2和NOX减排量主要来自固定燃烧源和道路移动源,PM10和PM2.5减排量主要来自固定燃烧源、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VOCs和NH3减排量分别来自生物质燃烧源和农业源。尽管如此,肇庆市高速的工业和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削弱了减排措施的减排效益,尤其对于NOx和VOCs排放。相比2014年,2016年肇庆市SO2、PM10、PM2.5及NH3污染物排放实际分别下降了18.8%、0.2%、6.5%和1.5%,而NOX和VOCs排放却上升了1.5%和2.9%。
研究以1月份为例,评估了各项减排措施的空气质量效益。对比2014年和2016年1月份,肇庆市PM2.5浓度从105.7μg/m3下降到31.3μg/m3,其中有48.8%的下降浓度与区域传输条件改变有关,51.2%的下降浓度来源于本地排放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其中本地气象条件变化占主导因素,本地减排措施仅贡献了-1.88μg/m3。在2014~2016期间所有减排措施中,禁燃区设置及全市燃煤品质提升、焚烧区划定、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以及水泥厂脱硫脱硝改造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最明显,分别占所有减排措施空气质量效益的45.2%、14.7%、12.0%和9.4%。
本研究提出的后评估方法可以适用于措施效果评估及政府决策,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决策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