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裘柱常、石灵(1962年版)和王克非、张韶宁翻译的《嘉莉妹妹》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嘉莉妹妹》两汉译本中的体现,从而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各个过程(包括对文的选择、理解及表达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受到原文本、译者的认知环境、读者的认知语境等因素的制约。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地位和作用通常得不到重视。但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人们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译者主体性成为了翻译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的翻译家和学者越来越关注译者,并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其中,关联理论是一个新的视角。另外,《嘉莉妹妹》不同时期的译本都很好的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Wilson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提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由于他们各自的认知不同,因此,给译者留下了较大的处理空间,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作者对《嘉莉妹妹》及其译本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同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关联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作者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如认知语境,互明性,关联原则等等并分析了这些慨念与翻译的关系,最后作者从关联理论角度提出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第三章,作者简要介绍了《嘉莉妹妹》,尤其是其两个中文译本的相关信息,为下章的分析打下基础。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作者从关联理论角度,详细对比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嘉莉妹妹》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体现,主要从对原文本的选择,理解以及表达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译者主体性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好坏。最后作者对本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