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67万人,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由于疫情问题复杂多变、就业压力总量不减、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不确定因素的出现,使得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取与职场相匹配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伴随着社会舆情对就业形势的渲染,社会上开始出现类似“读书无用论”、“读书无望论”的声音。那么,学生大学期间的教育获得在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等社会化过程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教育收获,表现为学生在学业成绩(客观)、知识体系、能力(迁移能力、操作能力等)、价值观等方面(主观感知)的综合成长,是构成学生在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收获的差异可以有效预测学生的就业差异,也为不同群体职业发展差异提供解释,从而有助于理解学校教育之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为此,探究大学期间教育收获增值的作用及对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有助于理解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差异,并为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促进职业发展献计献策。纵观国内现有关于大学教育收获与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关系研究,碎片化和表层化趋势明显,多是就现象谈现象,缺乏深入的系统分析;二是研究以横截面研究(cross-sectional)为主,缺乏动态追踪分析,不能充分描述因果关系。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江苏某高校2012级-2015级学生在校期间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调查,以及毕业后半年与毕业后三年的追踪调查(麦可思调查)基础上,构建大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半年、毕业三年职业发展的成长链,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获得变化,同时动态追踪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的状况,力图通过构建多水平模型探究大学期间的教育收获增值对其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首先,探究大学期间学生的教育收获现状及四年间增长变化情况。发现大学生的主观感知教育收获、客观学业成绩收获(绩点GPA)基线水平(大一)分别为60.242(满分100)、2.680(满分4),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随着年级增长,教育收获水平不断提高,数据拟合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体现了大学生教育收获增长变化的非线性增长规律。跨届(组)检验表明,四届学生的教育收获增长趋势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同一学校的不同届学生教育收获增值趋势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其次,分析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现状。其中,关于变量的选择,我们用起薪、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满意度衡量就业状况,而职业发展指标中,包含薪酬、单位性质、满意度、职位高低和职位晋升。结果表明,90%的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流向以国内就业为主,其中毕业生起薪近五成在5000元以上,但就业满意度不尽如人意,有近三成学生表示对现状不满意;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中,薪酬、就业单位性质、职业发展满意度、职位晋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家庭背景差异。其中,近八成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薪资在6000元以上,40%的学生在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将近半数的学生就职于民营企业,但满意度较就业时期而言有所上升。再次,构建多水平回归模型,探究大学期间的教育收获增值对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主观感知教育收获和客观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均存在正向影响,且主观教育收获增值的影响大于客观的学业成绩影响,主观感知教育收获中,知识收获对就业的影响更大,能力和价值观收获则对职业发展影响更大。第二,主观感知教育收获增值越多,毕业生的就业起薪越高、在“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就职率越高;且主观感知教育收获中,知识收获较能力和价值观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大。第三,主客观教育收获增值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观感知教育收获对毕业生三年后的薪资、职位高低和职位晋升有影响,客观学业成绩收获仅对职业发展单位性质产生影响;就影响程度而言,职业发展的薪酬受能力收获影响最大,单位类型受知识收获影响更大。第四,从教育收获增值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来看,主观感知教育收获随时间增加,对就业和职业发展影响逐渐变强,客观的学业成绩影响随时间逐渐减弱。第五,从教育收获增值对毕业生职业发展变化的影响来看,教育收获增值越高,其职业发展越好(职位晋升度和薪酬增值度越高),但其满意度则相反。最后,教育收获对就业和职业发展影响的跨届(二届)检验表明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教育收获增值对就业和职业发展影响的模型稳健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鉴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建议:第一,加强大学教育,提升教育收获增值,促进学生更好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夯实大学期间的学业基础,更要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就高校而言,要遵循学生教育收获增值的发展规律,利用规律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更好成长更多收获。第二,重视教育收获增值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作用,将大学教育纳入学生职业发展提升框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第三,重视家庭等社会资本对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