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音乐是传递信息给接受者的一种有吸引力的载体,人们听音乐或参与音乐活动不仅是为了享受,也可以满足社会心理的需要和愿望。前人已经对音乐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进行了的大量研究,并一致发现音乐能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即演奏音乐和聆听音乐。在参与演奏音乐的活动中,研究者们发现集体合唱可以促进个体间的亲密,增加群体信任并促进亲社会行为中的助人和合作行为;而在聆听音乐的相关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传递信息给接受者的一种有吸引力的载体,人们听音乐或参与音乐活动不仅是为了享受,也可以满足社会心理的需要和愿望。前人已经对音乐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进行了的大量研究,并一致发现音乐能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即演奏音乐和聆听音乐。在参与演奏音乐的活动中,研究者们发现集体合唱可以促进个体间的亲密,增加群体信任并促进亲社会行为中的助人和合作行为;而在聆听音乐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集中于了对亲社会歌词音乐的研究,并且发现亲社会歌词音乐能促进个体的认知和共情,并进一步对个体的助人和合作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合唱音乐作为一种群体演绎的一种音乐形式,一直被音乐家们认为是一种合作和团结的音乐形式,但在目前的心理学研究中还较少对聆听合唱音乐进行研究。在社会图式研究中指出,个体在长期经历中对相关信息的一贯评价会导致将评价和经历的刺激联系在一起,这也与具身化认知理论的内隐联结观点相一致。那么,通常在理论上被认为能传达出合作的意义的合唱歌曲是否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目前还较少研究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究合唱歌曲是否能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同时,前人对于音乐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仍存在争议,这一问题在本研究中也将深入探究。进一步地,一般学习模型指出音乐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促进主要是通过亲社会认知和亲社会情感两个内部机制方面来实现,即亲社会概念激活和共情提升。若合唱音乐能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是否也能对个体的合作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来探究合唱音乐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音乐情绪在其中起着何种作用,并进一步利用ERP技术探究合唱音乐对亲社会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实验一通过博弈任务对个体聆听不同情绪下的合唱音乐和独唱音乐后的合作行为进行探究。采用2(歌曲类型:合唱、独唱)×2(情绪类型:积极、消极)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发现相比于听独唱音乐,个体在聆听合唱歌曲后更多选择了合作的行为选项,但音乐的情绪对个体的合作行为不存在影响。实验二通过语义启动范式,结合ERP技术探究合唱音乐是否能激活个体的合作概念及N400效应情况。实验采用2(演唱方式:合唱、独唱)×2(歌曲情绪:积极、消极)×2(词汇类型:合作、独立)的被试内设计。在行为结果方面发现,在合唱音乐条件下个体对合作词的反应时显著短语对独立词的反应时,而在独唱音乐条件下个体对两种词汇的反应时不存在差异;并且在本实验中发现了情绪类型对个体的反应存在影响,个体在积极情绪歌曲条件下反应时快于消极情绪下的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合唱音乐能够激活合作概念,且积极情绪音乐可能对个体的认知反应存在促进作用。在脑电结果方面发现,合唱音乐条件下独立词诱发出了更负向的N400波幅,而在独唱音乐条件下合作词诱发出了更负向的N400波幅,这也表明了合唱音乐对合作概念存在语义启动效应。实验三通过疼痛和非疼痛图片来探究听合唱音乐后对个体共情的影响。研究采用2(歌曲类型:合唱、独唱)×2(歌曲情绪:积极、消极)×2(图片类型:疼痛、非疼痛)的被试内设计,发现在行为结果方面个体听了合唱音乐后个体对疼痛和非疼痛图片的评分均高于独唱音乐,而音乐的情绪在其中不存在任何影响;在脑电结果方面发现,个体在合唱音乐条件下诱发出了更小的N1波幅,而对N2成分不存在影响,但在P2、P3和LPP三个成分方面发现合唱音乐都诱发出了更大的正波,并且在P3成分中还发现了歌曲演唱方式与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消极情绪下,合唱音乐比独唱音乐条件下出现了更大的P3波幅。这些结果表明合唱音乐能够促进个体的共情能力,主要表现在认知加工的中晚期,可能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和决策有关。总的来看,本研究发现合唱音乐能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同时对个体的合作认知和共情同样存在积极影响,但情绪仅在音乐对共情能力的影响方面表现出了调节作用。这一结果为音乐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音乐类型,并为无歌词音乐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提供了证据。本研究结果也巩固了音乐与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也应当更加重视合唱音乐的作用。
其他文献
吴汝纶是清末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文学家、经史学家,其倾尽半生心力所著《桐城吴先生点勘史记读本》,煌煌一百三十卷,逐一评点了《史记》各篇目。充分体现了吴汝纶根本经史、以史为文的文学主张。本文将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主要探讨吴汝纶的生平与著述。首先介绍吴汝纶的生平,按照时间线索,分别对吴汝纶读书求学、入幕仕宦、辞官讲学三个阶段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其次考察吴汝纶的著述情况,吴汝纶一生著述颇丰,《
建文一朝仅有四年,又处于洪武朝与永乐朝之间,因此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中不怎么受关注。但在这短短四年中,却又发生了明代第一次外藩对皇位的争夺,即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一改洪武年间重典治国的政治风貌,起用了大批文官,建文文官集团逐渐形成。靖难之役的直接原因就是建文君臣推行的削藩政策,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以“清君侧”的名号开始了他争夺皇位的斗争,此次内乱以建文四年(140
阿莉·史密斯被认为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她打破了传统的小说书写方式,大胆利用多种实验性的技巧来展现现代社会不可定义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叙事风格。她将幽灵作为一种媒介,利用幽灵书写把萦绕于现实生活的问题一一呈现,表现出对人物空虚病态的精神世界之关怀,对现实世界破碎不堪的状态之思考。本论文以幽灵学、心理学、后经典叙事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阿莉·史密斯小说的幽灵书写,进而探索这
19世纪中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变法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前,清政府一直将西方视为变法学习的对象,直至甲午一战,战败的屈辱与震惊才迫使中国将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并未惊醒中国,那么在甲午战后,屈辱感与危机感促使中国深刻反省,开始意识到向日本学习的必要性。自此,中国开始派遣大批学生东渡留学,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留日热潮。与此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实现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前提与保障,培育高素质农民能为乡村振兴持续输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劳动力,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然而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得越来越多的优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民兼业化现象突出,乡村的振兴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正是培育顺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农民。晋宁作为全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大县,乡村振兴实施以来,
清末民初,昆明电力企业为自保权利而兴起,先后历经从初创到扩展再到持续发展的三大阶段。为适应近代以来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昆明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了长期依赖债务资金,向资本市场进行债务融资的发展模式。在近代昆明电力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这种债务现象还呈现出各自的阶段性特征。早期昆明电力企业一经兴建就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企业依靠抵押固定资产获取借款资金,此后更是通过债务融资向市场吸收资本维持后期的运
托儿所作为近代社会事业的产物,20世纪初在欧美、苏联等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但近代式的托儿所在中国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是新创。随着一夫一妻个体家庭的产生,抚育儿童成为私人事务并由妇女担负主要责任。然而近代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妇女开始觉醒,这时妇女面临着走出家庭与育儿问题两难抉择,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呼吁托儿所的创办。在国民政府的提倡下,云南省政府奉行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的建议创办托儿所。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国56个民族当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且有着自己文字和文化的民族,若是能够解决壮族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问题,那么将对祖国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父母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于家庭教养方式方面的研究也给与高度关注。并且《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指出了针对家庭教育方式的九大内容,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现有的民
古镇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体验方式,随着各地古镇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开始注意到这一新型旅游形式,现今,古镇旅游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古镇旅游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在古镇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大拆大建、同质化建设以及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不仅冲淡古镇的文化印记,更可能形成极不协调的整体风貌。而古村镇的居民情感和文化传承不仅是保存当地文脉、提升人居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作为推介人力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愈来愈受到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成为促进高职学生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匹配的重要组织力量。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健全完善办学格局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其功能作用的实现效果不佳。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基本概念为切入点,阐述了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就业指导服务5个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