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就是语法隐喻”。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是语法表达意义的一种变体,涉及到语法域之间的相互转移,并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根据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现象存在于一切成人语言之中”,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应用于各种文本分析,并取得了丰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就是语法隐喻”。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是语法表达意义的一种变体,涉及到语法域之间的相互转移,并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根据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现象存在于一切成人语言之中”,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应用于各种文本分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尝试应用语法隐喻理论对英语商务信函中传递坏消息的冲突类信函进行分析,旨在发现语法隐喻在其中的分布、形式和作用,以揭示语法隐喻如何帮助冲突类商务信函成功构建语篇,形成语言特点,以及达成交际目的。通过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文章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冲突类商务信函中存在着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包括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其中概念语法隐喻出现的频率远高于人际语法隐喻。
其次,冲突类商务信函中的概念语法隐喻以名词化为主要表现形式。名词化在信函中发挥着提炼信息、构建意识形态和衔接语篇的作用,使信函呈现出简洁、客观、正式、礼貌、体谅和连贯等特点。
最后,冲突类商务信函中的人际语法隐喻以情态隐喻居多,具有使信函在传达坏消息时不失礼貌和客观的功能。而少量的语气隐喻主要是以陈述和疑问语气体现命令语气,可以起到缓和语气,避免冲突的作用。总之,人际语法隐喻在冲突类商务信函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商务人士成功地实现交际目的,并保持良好的商务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语法隐喻在冲突类商务信函中普遍存在,并对语篇的构建、语言特点的形成和交际目的的达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只是对冲突类商务信函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期望能够对商务人士或学习者更好地解读和写作冲突类英语商务信函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过去的20年间,私人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流动经历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流动高潮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突然停止的现象。第二次高潮从2002年开始,在2007年表现得越发明显且达到历史高点,仅2007年上半年,其流动额就远超过了2006年的总量。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各国间金融联系日渐紧密,并且在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持续推进的情形下,可
风险承担影响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和公司价值,而企业风险承担中存在着管理者效应。根据高阶理论的观点,高管不仅通过负债、投资并购决策、经营方式、创新性投入等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而且高管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高管是否过度自信等也会影响企业的风险承担。高管任期作为人口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任期时间的长短影响着高管的人力资本、管理经验和投资决策能力,与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和风险承担水平息息相关。当前,我国
随着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动量效应逐渐成为各国学者颇感兴趣并广泛研究的问题。动量效应是资产价格走势的一种延续性现象,揭示了投资者对市场新信息的解读效率不高,导致价格调整过程缓慢,即反应不足。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研究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此类现象,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并不存在显著的动量效应,甚至可能存在中长期的反转效应。但无论是从股票市场参与者的直观感受还是从股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的投资意识不断提高,国内关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本文利用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的公开数据、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比较了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家庭资产配置情况,发现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出明显的风险金融市场1的“有限参与”现象。中国家庭的储蓄资产仍占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主导地位,股票持有率偏低,基金等间接持股方
我国的基金业起步较晚但20年来发展迅速,到2017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已达115,996.86亿元。虽然我国的基金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针对于基金绩效的研究仍有所不足,也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所以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基金的效率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以混合型基金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法对我国混合型基金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首先,在对已有研究和相关模型进行
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始终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1978年以来我国信贷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持续30余年的高速增长。然而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经济下滑,但是信贷依旧保持较高增长,这让我们对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产生困惑。因此,本文以中国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现行经济情况下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金融机构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提供中国案例。 本文在回
该文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如何促进中国金融创新发展这一中心,分五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创新的含义、内容,金融创新的生成机理及其效应.指出金融创新的本质是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它具有“双刃剑”效应.第二部分考察了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历程.当代金融创新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取得了成功,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此该部分通过对西方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金融创新内容和特点的考察,总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作为描写美国中西部小镇生活的经典小说在1919年问世之后便在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评论界认为《小镇畸人》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联系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纽带,但对该小说文学贡献的原因,即安德森对表现主义的实验,重视不够。本文详细研究《小镇畸人》的表现主义风格,揭示使其
句子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核心。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句子加工主要涉及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两个过程,但对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何时及如何整合以达成句子理解这一问题仍见仁见智。关于句法加工优先还是语义加工优先,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在句子理解过程中有无交互作用等问题,研究者们形成了两种主要理论假设:模块论和交互论。模块论又称句法优先论,认为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在句子认知加工早期彼此独立,句法加工先于语义加工,且不受语义加工
译者主体性正日趋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但学术界尚未对其涵义的界定达成共识。在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的文学翻译中,也无特定的翻译理论对其主体性的体现给予详尽的阐述。本文拟从哲学阐释学入手,分析其理论本身以及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贡献与缺陷,从而明确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涵义就是创造性与被动性的结合。在视域融合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研究《红楼梦》中“金陵判词”的两个译文,说明就同一文本的不同译者而言,其表现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