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译——以《印度之行》两中译本为例

来源 :上海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经典文学作品的复译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表现在复译作品的数量上的增加,还表现在文学界和翻译界关注并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越来越多。然而,一个完整的涉及复译各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系还未形成。系统地研究复译的文章或学者在目前还寥寥无几。 从研究复译的文章来看,目前在国内对于复译的研究还多集中在以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本为例来论述复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复译的必要性。研究同一译者的复译现象的文章和学者在翻译界还屈指可数,故本文作者将以杨自俭1990年和2003年的两个《印度之行》译本为例,对同一译者的复译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作者从复译的必要性和复译的产生过程两个角度来论述影响复译的几个主要因素,即:文本、出版机构、图书市场、译文读者、语言和译者的主体性及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地位等对于同一译者的复译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开放性和模糊性,其内容和形式永远不可能穷尽。于是,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为译者施展其才华搭建了一个舞台;另一方面也解释了复译现象出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除了文学作品和文学翻译自身的特点之外,一些社会因素,如作品的出版机构和图书市场等会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起着导向作用,当一些文学名著在图书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品时,出版商为了占领图书市场会一出再出,这些有读者市场的文学名著。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语言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正如黄源深教授所说:“他(译者)所把握的要传达原作思想的语言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因而不同的时代也就非常需要有适应这种变化的不同的译本了。”所以,本文也将从语言的变化这个角度对复译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接受美学理论家认为不同的读者群在不同的时期对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和读者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时间久远的旧译本已经不再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因此不断产生的新的译本正满足了读者不断更新的期待视野。 翻译是一个阐释的过程,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本文也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入手,分析复译产生过程中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是随着翻译理论体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复译中译者会选择不同于以往的翻译策略来对同一译本进行翻译。根据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地位会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这一理论为复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有利于研究者阐释复译的产生过程和不同翻译策略存在的必然性。 其次,目前对于复译现象存在的理论依据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将阐释学、接受美学理论和多元系统论引入并融合于对复译的研究中。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三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为基础,将复译分为三种类型,为下文的具体研究做好铺垫。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读者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的语读者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期待视野,复译作品的出现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多元系统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可能会处于首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不同时期,其地位也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将影响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翻译策略的选择。 本文的最后部分将对如何评价复译作品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上文中已经讨论过的影响复译的几个重要因素将被引入对于复译作品的质量评价中去,以期建立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体系,使复译的过程得到控制,其质量也得到保证。同时,这部分也是本文为复译现象研究的系统化做作的努力。 由于以往对于复译现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不同译者的译本研究,研究界对于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的译本的关注较少。译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同一文学作品进行复译的现象有其独特性。译者同样将受到文学作品、出版、图书市场和译文读者、语言和译者本身的主体性等因素的影响。他/她对于文本的认识和阐释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然而,由于该译者对于旧译本的熟知程度大大超过其他译者,其重译的过程有别于不同译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同一译者的复译本要比不同译者的复译本更好。所以,本文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期通过借鉴相关的理论,使得复译研究更客观、更全面。
其他文献
新中間層は現代社会構造の中で、非常に大切な部分として存在している。それは経済の発展や、経済構造の転換及び職業構造の調整につれて、出現してまた発展してきた。新中間
热-力破坏效应是导致光电器件激光损伤的重要因素。以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为基础,建立了激光辐照光学材料、光电器件的热-力学模型,并对其温度场分布和热应力场分布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