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氏菌(Salmonella)为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成员,是一类条件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主要引起发热、胃肠炎、腹泻和败血症等,是世界上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病原菌。由于疾病治疗及抗菌素类饲料添加剂的不断使用,各个国家的沙门氏菌耐药性传播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养猪大国,因此猪沙门氏菌病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本研究针对沙门氏菌病临床发病猪及多重耐药性沙门氏菌开展了以下工作: 1.从903个临床发病猪群中分离得到41株沙门氏菌。血清分型结果显示,主要分布于6个血清型,但以猪霍乱和鼠伤寒两种血清型为主,分别为21株和8株。 2.采用K-B法对分离菌进行了19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性相当严重,94.3%的菌株耐10种以上抗生素;除鼠伤寒沙门氏菌外,大部分血清型对丁胺卡那、氟喹诺酮类、先锋Ⅴ及先锋Ⅵ、痢特灵、多粘菌素B敏感;而鼠伤寒沙门氏菌仅对丁胺卡那与先锋Ⅴ、Ⅵ敏感。 3.筛选出对14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鼠伤寒沙门氏菌17y,用高温高浓度SDS处理17y,获得了对11种抗生素敏感的17S1。 4.对17y和17S1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大部分耐药基因均存在于质粒上,随着质粒消除而被消除,包括:氨苄青霉素耐药基因(blaTEM和blaOXA-1)、氯霉素耐药基因(catl)、四环素耐药基因(tet(B))、庆大霉素耐药基因(aacC2)、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8b)、甲氧苄胺嘧啶耐药基因(dhfrⅩⅡ)、磺胺类耐药基因(sull)等。从耐药菌中检测到Ⅰ型整合子,也存在于质粒上。质粒图谱也证实处理后细菌部分质粒带消失。 5.克隆测序了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与parC,证明该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测序分析证实,gyrA第87位氨基酸由耐药菌17y的天冬酰胺(Asn)突变为敏感菌17S1的天冬氨酸(Asp),表明这种突变导致了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逆转。 6.敏感菌中未扩增到质粒毒力基因spv与rck,说明毒力相关质粒被消除。 7.动物实验显示,17S1对小鼠的毒力降低(LD50增加10倍)、在小鼠体内的增长与扩散速度显著降低(P<0.05)。 8.绘制了17y和17S1的生长曲线,结果17S1比17y提前进入对数生长期,且持续时间长。 总之,本研究阐明了沙门氏菌及其多重耐药的流行情况,揭示了猪源沙门氏菌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其多重耐药性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机理进行了探讨,证明通过消除耐药质粒可成功逆转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研究开发新型质粒消除剂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