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大学区制的试行,是李石曾、蔡元培等权力精英,对教育行政制度理性设计的结果。大学区制就其制度溯源来说,是法国教育制度在中国语境下的移植。同时,教育独立思潮及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文化和教育的法国情结,对民国大学区制的推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国民党底定东南,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值军事政治尚不稳定,中央政府对教育无暇顾及之时,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借此机会试验其教育理想,大学区制得以试行。在中央设立大学院,取代原来的教育部;在地方,全国划分若干大学区为教育行政单元,以大学校长总理全区各级教育行政和学术事宜,取代原来的教育厅,试图以此实现教育行政独立于普通政治之外和行政学术化的愿望。
大学区制的设计本意甚好,最初仅试行于江苏、浙江和河北三省,然未及推广,非难四起。中央大学区试行时间最早,实施时间最长,然而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表现在中央大学区与国民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制度理念差异:中央大学区与特别市之间教育权限的争夺;特别是中央大学区与江苏地方教育之间的经费纠葛,使大学区制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国立大学挤占地方教育资源的制度依据。故而,招致江苏教育界的强烈反对,认为其效率降低,非但未使行政机关学术化,且导致教育机关官僚气息;专顾大学,而忽视中小学。北平大学区从试行之日起,就一直波折起伏。其主要矛盾表现为,大学区制力求整合北平、天津和河北高校,此举招致各大学要求自主性的激烈反抗,因而引发学潮,酿成护校运动。相较之,浙江大学区因大学本部处于筹建阶段,同时教育经费相对充裕,因而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大学区制试行相对平稳。
大学区制因其制度理念,与国民党中央实行的训政精神相抵触,各方政治力量指责大学区制与“党化教育”精神不符;与此同时,制度行动集团因利益之争而出现分裂。于是,诸多矛盾在大学区制试行短短一年后,积聚爆发。其中尤以江苏中等学校联合会为首的地方教育团体反对呼声最高。最终,1929年6月的国民党中央二中全会上,运行短短两年的大学区制被议决停止试行。
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还原民国大学区制的历史镜像,提出李石曾是民国时期大学区制真正始俑者的观点。剖析大学区制在各大学区运行情况及被取消的不同因为,得出大学区制的取消与制度设计本身无关的结论。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工具,分析大学区制这一制度变迁没有成功实现的因为:(1)大学区制的制度理念与中央训政精神冲突;(2)经费困难无力承担大学区制的制度成本;(3)制度路径依赖阻止大学区制的制度进路;(4)利益集团的倾轧催化大学区制的制度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