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区制的历史进程及其命运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86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大学区制的试行,是李石曾、蔡元培等权力精英,对教育行政制度理性设计的结果。大学区制就其制度溯源来说,是法国教育制度在中国语境下的移植。同时,教育独立思潮及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文化和教育的法国情结,对民国大学区制的推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国民党底定东南,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值军事政治尚不稳定,中央政府对教育无暇顾及之时,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借此机会试验其教育理想,大学区制得以试行。在中央设立大学院,取代原来的教育部;在地方,全国划分若干大学区为教育行政单元,以大学校长总理全区各级教育行政和学术事宜,取代原来的教育厅,试图以此实现教育行政独立于普通政治之外和行政学术化的愿望。   大学区制的设计本意甚好,最初仅试行于江苏、浙江和河北三省,然未及推广,非难四起。中央大学区试行时间最早,实施时间最长,然而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表现在中央大学区与国民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制度理念差异:中央大学区与特别市之间教育权限的争夺;特别是中央大学区与江苏地方教育之间的经费纠葛,使大学区制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国立大学挤占地方教育资源的制度依据。故而,招致江苏教育界的强烈反对,认为其效率降低,非但未使行政机关学术化,且导致教育机关官僚气息;专顾大学,而忽视中小学。北平大学区从试行之日起,就一直波折起伏。其主要矛盾表现为,大学区制力求整合北平、天津和河北高校,此举招致各大学要求自主性的激烈反抗,因而引发学潮,酿成护校运动。相较之,浙江大学区因大学本部处于筹建阶段,同时教育经费相对充裕,因而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大学区制试行相对平稳。   大学区制因其制度理念,与国民党中央实行的训政精神相抵触,各方政治力量指责大学区制与“党化教育”精神不符;与此同时,制度行动集团因利益之争而出现分裂。于是,诸多矛盾在大学区制试行短短一年后,积聚爆发。其中尤以江苏中等学校联合会为首的地方教育团体反对呼声最高。最终,1929年6月的国民党中央二中全会上,运行短短两年的大学区制被议决停止试行。   通过历史文献的解读,还原民国大学区制的历史镜像,提出李石曾是民国时期大学区制真正始俑者的观点。剖析大学区制在各大学区运行情况及被取消的不同因为,得出大学区制的取消与制度设计本身无关的结论。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工具,分析大学区制这一制度变迁没有成功实现的因为:(1)大学区制的制度理念与中央训政精神冲突;(2)经费困难无力承担大学区制的制度成本;(3)制度路径依赖阻止大学区制的制度进路;(4)利益集团的倾轧催化大学区制的制度失效。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能否把潜能生转化好,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严峻考验。要解决潜能生的问题,必须走近潜能生,关注潜能生。 The potential students can turn good, is a severe test of educators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为了解决现有专利技术中腿部肌肉训练器训练效果不佳且训练器结构本身复杂的缺陷,克服脚部夹球上踢,单脚跳十字和肩抗杠铃提踵等训练方式带来的单调、枯燥、训练针对性不强、
城市与乡村的不平衡发展是世界诸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城乡统筹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与关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是如此,城乡统筹发展有着不可
一直以来,“理论”联系“实践”都是一项勉为其难的教育研究理想。玛利亚(MariaN. Gravani,2008)认为二者的关系在教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学者提供的理论知识形式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贯彻中央精神,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于2006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京联合召开了第十
与公办高校相比较,民办高校在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上有许多差异。面对这种差异,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如何抓?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从创建之日起,即把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新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为己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改革是学校改革中的核心工作,而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
利用1961—2014年长白山区域29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得出长白山各地年采暖期长度、采暖期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采暖度日和采暖指数,分析采暖期气温条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