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揭示中药在体内过程及理解给药剂量与药效作用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苦碟子注射液(Kudiezi Injection)是以苦碟子为原料制成的一种中药注射剂,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目前,苦碟子注射液的抗心血管疾病药效物质基础并不十分明确,单一或少数几个成分的药动学行为能否表征其整体体内过程有待探讨论证,其多成分的体内过程有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开展苦碟子注射液的抗心肌缺血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过程研究。即,在明晰其化学物质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主要成分进行体内抗心肌缺血药效学研究,以找出主要药效成分;同时,开展苦碟子注射液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随后,综合考虑含量大小,择取在结构、药效作用及药代动力学属性等方面均具代表性的成分作为标志物,用以表征苦碟子注射液的体内行为;此外,还运用血药浓度加和法和AUC权重整合法对标志性成分开展整合药动学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以期揭示苦碟子注射液的抗心肌缺血药效物质基础及整体体内过程,为其临床给药提供参考。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
1、采用HPLC-Q-TOF-MS分析技术对苦碟子注射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从苦碟子注射液中鉴定出39个化合物,其中酚酸类13个,黄酮类8个,倍半萜类13个,核苷5个,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采用HPLC-DAD法研究建立苦碟子注射液中6个酚酸、4个黄酮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苦碟子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单咖啡酰基酒石酸的含量最高,≥180.53μg/mL;其次为菊苣酸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含量均≥56.68μg/mL;5-咖啡酰奎宁酸(5-CQA)、绿原酸、4-咖啡酰奎宁酸(4-CQA)、咖啡酸、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含量相对较少,在3.42-37.15μg/mL之间。上述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制剂含量信息。
3、采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缺血模型,首次对苦碟子注射液中5-CQA、单咖啡酰基酒石酸、4-CQA、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个成分的体内抗心肌缺血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单咖啡酰基酒石酸、咖啡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成分能够抑制心电图ST段抬高,降低肌酸激酶水平,能减轻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心肌缺血病理性损伤。上述研究表明,单咖啡酰基酒石酸、咖啡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及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成分可能为苦碟子注射液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的药效成分。
4、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LC-MS)技术,首次建立大鼠血浆中5-CQA、单咖啡酰基酒石酸、绿原酸、4-CQA、咖啡酸、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及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鼠尾静脉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后,检测血药浓度,结果显示,5-CQA、单咖啡酰基酒石酸、绿原酸、4-CQA及咖啡酸5个成分消除较慢(2.22h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
1、采用HPLC-Q-TOF-MS分析技术对苦碟子注射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从苦碟子注射液中鉴定出39个化合物,其中酚酸类13个,黄酮类8个,倍半萜类13个,核苷5个,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采用HPLC-DAD法研究建立苦碟子注射液中6个酚酸、4个黄酮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苦碟子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单咖啡酰基酒石酸的含量最高,≥180.53μg/mL;其次为菊苣酸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含量均≥56.68μg/mL;5-咖啡酰奎宁酸(5-CQA)、绿原酸、4-咖啡酰奎宁酸(4-CQA)、咖啡酸、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含量相对较少,在3.42-37.15μg/mL之间。上述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制剂含量信息。
3、采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缺血模型,首次对苦碟子注射液中5-CQA、单咖啡酰基酒石酸、4-CQA、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个成分的体内抗心肌缺血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单咖啡酰基酒石酸、咖啡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成分能够抑制心电图ST段抬高,降低肌酸激酶水平,能减轻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心肌缺血病理性损伤。上述研究表明,单咖啡酰基酒石酸、咖啡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及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成分可能为苦碟子注射液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的药效成分。
4、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LC-MS)技术,首次建立大鼠血浆中5-CQA、单咖啡酰基酒石酸、绿原酸、4-CQA、咖啡酸、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及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鼠尾静脉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后,检测血药浓度,结果显示,5-CQA、单咖啡酰基酒石酸、绿原酸、4-CQA及咖啡酸5个成分消除较慢(2.22h
其他文献
Effect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ast culture and direct-fed microbes on rumen fermentation and g
直接饲喂微生物(Direct-fed microbials,DFMs)被认为是一个改善瘤胃微生态和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潜在途径。直接饲喂微生物是将微生物制剂直接添加于饲料中,以改善消化和肠道卫生。本研究分三个试验探讨了DFMs对湖羊瘤胃发酵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一,研究体外添加DFMs对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二,研究体外添加DFMs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三,研究日粮中添加DFMs对湖羊生产
学位
目的: 本课题以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运动的干预效应差异,并从分子生物学、脑功能影像学等角度探讨按部选穴针刺后产生效应差异的物质基础及机制,为按部选穴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根据选穴部位不同,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中脘组、胃俞组、内关组、足三里组进行实验,从胃运动的角度,采用SPECT/CT记录评
学位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安全、合理性等问题备受关注。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揭示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对于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但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多不明确,单一或者几个成分的药动学行为特征能否表征中药的整体体内过程有待探讨和论证。灯盏细辛注射液为菊科植物短亭飞蓬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学位
目的: 比较蚂蟥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Whitmaniapigra Whitman,AW)结肠迟释微丸(colon delayed-release pellets,CDP)与普通微丸(regular pellets,RP)的抗血栓作用,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通路探讨AW抑制静脉血栓(ve
学位
目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广泛流行的胃肠道功能紊乱(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FD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而且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的关系,但是FD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与宿主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参苓白术散是治疗脾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古
学位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病程长,持续发作等特征,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1]。临床治疗RA的常用药物多为非甾体类、糖皮质激素类等抗炎药,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需长期服用。因此从中药寻找和开发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但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
学位
目的: 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在维持机体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浓度变化常常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建立内源性代谢物靶标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监测代谢物的动态变化,有助于阐明代谢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促进疾病诊断及药物开发。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根据代谢通路分析、文献研究以及前期研究基础,选取不同代谢通路中重要代谢物,分别建立3个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
学位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对缺血性脑中风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均有较好的综合疗效,由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七味药材组成,本方具有益气、行血活血之功效。本研究旨在筛选补阳还五汤与红细胞膜的作用靶点成分,运用可针对中药成分复杂特点进行高通量筛选的生物膜固相色谱法对靶点成分进行筛选,并进行相应的药理活性验证,夯实补阳还五汤“行血活血”药效水平的理论基础,更好地指导制剂制备。 目的:
学位
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以结肠和直肠发生溃疡和炎症为特点。近年来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其准确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UC患者体内还存在着一些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变化。有研究发现,左金丸和反左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