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鞘内置管(蛛网膜下腔置管)技术是蛛网膜下腔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但在大鼠T10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中,尚未建立一致的置管方式。目的:探索并改进一种可用于长期连续给药的T10大鼠SCI模型鞘内置管法。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被随机分为L3-4鞘内置管组(T组)和L6-S1鞘内置管组(C组)。在SCI前1周分别进行L3-4和L6-S1鞘内置管术操作,置管后1周行SCI打击损伤术(T10椎板水平),并对比两组大鼠的致残率、咬管率、死亡率、利多卡因试验阳性率、体重变化及蓝墨水定位试验情况。并于在SCI后1周行Alzet渗透压泵植入术,术后观察长期导管留置和渗透压泵植入对大鼠死亡率、体重变化及脊髓形态的影响,并观察渗透压泵的组织相容性。结果:鞘内置管后及SCI后,T组大鼠的咬管率明显低于C组(P<0.05),T组总淘汰率也明显低于C组(P<0.01);鞘内置管方式对两组大鼠的死亡率及利多卡因实验阳性率无明显影响(P>0.05);置管及SCI后两组大鼠体重均出现下降,仅置管后第35d T组大鼠体重高于C组(P<0.05),鞘内置管方式对总体体重变化趋势无显著影响(P>0.05);蓝墨水定位试验显示,两组导管均通畅且导管位置未出现明显偏移;HE染色显示,6周的导管留置对两组大鼠的腰髓后角均有轻度压迫,但脊髓整体结构仍保持相对完整;Alzet渗透压泵植入4周后,组织相容性良好。结论:改进型L3-4鞘内置管法在大鼠T10 SCI模型的应用更为安全有效,该置管方式可以在大鼠SCI术前验证导管的在位情况,并观察动物肢体残疾情况,可提前剔除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大鼠,能够比较可靠地应用于大鼠T10 SCI模型,并可连接Alzet渗透压泵实现鞘内长期微量给药。背景: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脊髓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TrkB)表达,通过多种途径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但运动训练后,BDNF在SCI后神经修复等方面是否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仍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拟使用TrkB阻滞剂阻断BDNF-TrkB信号通路,观察减重平板训练对SCI大鼠运动功能、腰髓继发性损害、神经元活性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运动训练对SCI后功能改善的作用途径。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共需56只SD大鼠:Part Ⅰ:为研究减重平板训练对BDNF、TrkB表达的影响,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损伤对照组(SCI-Sed组)和损伤+运动训练组(SCI-TT组),每组8只,共24只;Part 2:为研究BDNF-TrkB在运动训练促进SCI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将动物分为:SCI 对照+PBS 组(SCI-Sed-PBS 组)、脊髓损伤运动+PBS 组(SCI-TT-PBS组)、SCI 对照+TrkB/Fc 组(SCI-Sed-TrkB/Fc 组)及 SCI 运动+TrkB/Fc 组(SCI-TT-TrkB/Fc组),每组各8只,共32只。实验的两个部分的大鼠均进行SCI术操作;实验Part 2部分的所有大鼠均于SCI术前1周进行鞘内置管操作,SCI术后第7天开始泵入TrkB阻滞剂。两部分实验的运动组均于SCI术后1周开始运动训练,共训练4周。所有大鼠均分别于SCI术后第1天、3天、7天、14天、28天和35天进行BBB评分。实验结束后取出所有大鼠的L2-L5段脊髓。实验Part 1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观察运动训练对BDNF、TrkB表达的影响。实验Part 2使用尼氏染色观察腰髓运动神经元的形态与数量,使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腰髓NeuN、GFAP、PSD-95、SYP免疫阳性情况,使用Western Blot观察PSD-95、SYP相对蛋白表达量。结果:1)运动训练可以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并能增加受损脊髓内BDNF、TrkB的表达;2)阻断BDNF-TrkB通路后,运动训练改善SCI大鼠运动功能的效应被抑制;3)脊髓切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阻断BDNF-TrkB后,抑制了运动训练对SCI大鼠腰髓内NeuN、GFAP、PSD-95和SYP表达的促进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阻断BDNF-TrkB后,减少了运动训练对SCI大鼠腰髓内PSD-95和SYP的表达。结论:减重平板训练可以促进SCI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增加远端脊髓内BDNF和TrkB的合成。阻断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了运动训练对SCI功能恢复、神经元活性及神经可塑性的促进作用。由此证明,BDNF-TrkB信号通路是运动训练促进SCI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