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易感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525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临床相关因素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并发症(异动症和症状波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DRD2、ANKK1、COMT、SLC6A3、BDNF、DRD3、MAO-B等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运动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索异动症和症状波动可能的发生机制。
  方法:1.收集2014年6月到2015年9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44例,并完成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相关资料的收集。2.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离心后提取全基因组DNA,留取上层血浆检测左旋多巴血药浓度。3.设计扩增引物及探针,进行PCR反应及扩增产物纯化,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进行SNP位点的基因型检测。4.进行临床基线资料和基因型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易感基因多态性与运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1.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的比较:异动症组与对照组中,发现两组之间的性别(女性)(p=0.018)、发病年龄(p=0.001)、病程(p=0.000)、UPDRSⅡ(P=0.003)、H-Y分期(p=0.000)、左旋多巴治疗时间(p=0.000)、左旋多巴平均每日剂量(0.000)、左旋多巴平均每日等效剂量(p=0.000)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症状波动与对照组中,发现两组之间的发病年龄(P=0.002)、病程(P=0.000)、UPDRSⅠ(P=0.027)、UPSRSⅡ(P=0.001)、H-Y分期(p=0.003)、MMSE(P=0.023)、左旋多巴治疗时间(p=0.000)、左旋多巴平均每日剂量(p=0.000)、左旋多巴平均每日等效剂量(p=0.000)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结果显示:DAT基因rs6347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异动症组与对照组及症状波动组与对照组的分别比较中均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2、0.029),rs393795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症状波动组与对照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27)3.将具有显著差异的临床因素及基因多态性纳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后,结果显示:异动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女性、H-Y分期、MMSE、发病年龄、左旋多巴治疗时间、左旋多巴平均每日等效剂量(LED)等临床因素以及rs4680位点(AG+AA、AG基因型)、rs7127505位点(CC+CT、CT基因型)可能是增加异动症发生风险(P<0.05,OR>1));而在症状波动在与对照组相比较中,发病年龄、左旋多巴治疗时间、左旋多巴平均每日等效剂量(LED)等临床因素可能是症状波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而rs1800497、rs3765450两个位点的AG基因型可能降低症状波动的发生风险(p<0.05,OR<1)。
  结论:1.女性、更早的发病年龄、更严重的H-Y分期、更高的MMSE评分、更长的左旋多巴治疗时间、更高的左旋多巴平均每日等效剂量(LED)等临床因素增加异动症发生风险,是异动症可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2.更早的发病年龄、更长的左旋多巴治疗时间、更高的左旋多巴平均每日等效剂量(LED)等临床因素增加症状波动的发生风险,是症状波动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
  3.COMT基因的rs4680位点中AG+AA及AG基因型以及BDNF基因的rs7127507位点中的CC+CT及CT基因型增加异动症的发生风险,推测rs4680位点的A等位基因与rs7127507位点的C等位基因是异动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
  4.DRD2基因中rs1800497位点的AG基因型和SLC6A3基因中rs3765450位点的AG基因型降低症状波动发生的风险,是症状波动发生的可能保护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沙蜇毒素的提取及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自溶法制备沙蜇刺丝囊细胞,再利用超声波破碎细胞提取毒素,然后将毒素置于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浓度的EDTA(乙二胺四乙酸)、DTT(二硫苏糖醇)、GSH(还原型谷胱甘肽)及二价金属离子溶液中孵育后,加入到人血红细胞溶血反应体系中,测定上述理化因素对沙蜇毒素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提取到沙蜇刺丝囊毒素,其半溶血率(HU50)约为26
学位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梅毒合并HIV感染的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该人群的健康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干预措施;比较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合并HIV感染的梅毒和非合并HIV感染梅毒的疗效,以便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借助于艾滋病干预项目,选择青大附院性健康中心做为调查现场,依托“朋友同医”工作组、微信平台、青岛阳光工作组、青岛四海网站工作组、青岛同舟工作组、关键知情人推介等
目的:非创伤性结肠穿孔是临床相对少见但病情较重的疾病,因其病情复杂和较差的临床结局,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也给临床医师带来极大挑战。我们的研究旨在分析影响非创伤性结肠穿孔病人临床结局的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其预测非创伤性结肠穿孔术后死亡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  方法:搜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0月因非创伤性结肠穿孔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
背景:  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肝毒性药物、免疫等因素引起。严重或持续的肝损伤最终可导致肝功能衰竭或进展为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ALI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而对人类ALI发病机制的研究与治疗药物的筛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刀豆蛋白A(concanaval
目的:  临床妊娠中约15%~25%发生自然流产,且大多发生在早期,约1%~3%的自然流产会变成重复流产。近年来,自然流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复发性自然流产。造成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男性特有因素及女性特有因素及未知因素。而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复发性流产而言,大部分检测及治疗都是针对患者本人,对于流产物的检测涉及较少,若不对流产物进行
目的:  1、选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方法建立Sprague-Dawley(SD)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研究讨论枕大池一次注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术前/48小时(h)后局部脑血流量;颅内压变化;基底动脉形态学检测;脑水肿检测;神经功能的影响;  2、枕大池一次注血建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石蜡切片显微镜下研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进行Iba-1表达及小胶质细胞形态学检测;MPO(Myel
第一部分miR-H6-5psponge对HSV-1急性感染及潜伏感染的调控作用研究  目的:  聚焦HSV-1病毒感染早期表达的miR-H6-5p,利用miRNAsponge揭示其对HSV-1病毒急性感染及潜伏感染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1、检测miR-H6-5p在HSV-1急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中的表达时相。  2、构建miRNAsponge表达载体,检测miR-H6-5psponge表达载体对
本文从以下三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 晚发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陷症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骨骼肌组织病理上能检测出大量脂滴沉积于肌纤维内的一类代谢性肌病的总称。  MADD是一种较常见的脂质沉积性肌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包括ETFA基因、ETFB基因和ETFDH基因。  分析了3例基因型相似的晚发型MADD
目的:幻觉为PD患者常见的精神症状,约三分之一长期接受多巴胺能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幻觉症状,其中以视幻觉多见。幻觉既是抗帕金森病药物的一种副作用,也是疾病后期的一种表现。已有许多探索性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PD相关幻觉的易感性。本研究旨在分析DRD2、DRD2/TaqIA、DRD3、CCK及其受体CCKAR、CCKBR、APOE4、GRIN2B和SNCA共10个位点多态性在中国人不伴痴呆
学位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9月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院诊断为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所有入组病例按心房颤动病因分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组和瓣膜性心房颤动(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VAF)组,对比两组的血液流变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