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政策的企业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落地并有效实施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经济内循环正在不断完善,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拓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挑战,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一直扮演着承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角色,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而现阶段,推动开发区建设和创新转型成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随着改革深入,开发区的建设更注重创新发展,开发区发展目标之一是成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示范区,在创新驱动方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国家级开发区成为了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开发区政策是一种典型的区位导向性政策,对其进行政策效应评估是学术界研究热点,然而“区位导向性政策是否有效”这一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对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关注度逐渐升温。在中国,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中有效地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然而,开发区政策在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并未达到政策预期,高额政策补贴带来的收益甚微,原因可能是政府政策干预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对于我国而言,中国的开发区建设同样依赖于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大量政府补贴,那么这些政策补贴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政策效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是否会引发企业为获得补贴而进行“策略性创新”?同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开发区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促进企业集聚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那么这种集聚的效果如何?换言之,中国开发区建设目前是否仍然在依靠“政策租”吸引企业入驻而非市场力量引导产业集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以此为背景,本文采用理论推演、实证验证和机制分析的思路来全面、系统分析开发区政策的技术创新效应,以期为开发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借鉴。基于中间产品创新理论、垄断竞争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本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出发,分析开发区建设的技术创新推动效应和空间交互溢出效应。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本文深入分析了开发区政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其空间外部性的机制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说。运用中国开发区建设的特征数据和企业专利分布数据,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开发区的空间分布、经济特征和技术创新优势及时空演化。进一步利用Python编程获取上市公司和中国工业企业地址数据对应的经纬度信息,使用Bigemap软件编程将开发区范围复刻到百度地图,进而获取准确的开发区内企业数据。基于以上数据,本文借助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下的DID模型、PSM-DID模型等准自然实验的方法,实证回答了开发区政策的技术创新推动效应的存在性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同时从异质性角度、微观机制角度、溢出效应角度进行了系统和详细的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开发区政策已经形成包括资格认定政策、激励类政策、融资类政策、服务类政策和保障类政策的政策体系,具有政府引导、财政激励和政策连贯的特点。基于开发区空间数量分布和经济特征的分析显示开发区的设立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原则,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兼顾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开发区内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的分析显示,开发区内企业相较于非开发区企业,其专利数量K密度函数图呈现出右偏和更高的峰值,表明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静态优势”的存在;开发区内企业专利数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且与开发区外企业的差距显示出逐年放大趋势,表明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动态优势”。(2)从理论分析结果来看,开发区建设构建的中心区域会通过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进而带动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形成“创新优势”,同时这种创新优势随着地区之间的创新要素流动而产生“溢出效应”,交互促进周边和中心地区的技术创新发展。本文将中间产品创新融入到中心—外围模型中,一方面从理论上验证了开发区政策的技术创新推动效应,另一方面为后文的溢出效应机制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3)实证检验表明,第一,开发区设立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其中专利申请提升43.50%,专利授权提升32.17%。开发区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时相较于其他专利,其对于企业发明专利的提升作用更强,这表明开发区政策推动了企业“实质性”创新而非“策略性”创新。另外,开发区政策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其原因在于开发区政策对企业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优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而发明专利的研发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拉低了创新效率,因而整体创新效率并未得到显著提升。第二,事件研究结果显示,开发区设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的显著性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验证了开发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态优势的存在性。第三,为了进一步缓解样本选择偏误,本文进行了PSM-DID、指标替换检验,同时剔除了开发区升格政策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来进行补充检验,尽可能规避选择性偏差问题和内生性问题,保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4)异质性分析显示,开发区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效果在开发区类型层面、外部环境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均呈现出异质性效果。第一,对于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的技术创新推动效应要高于省级开发区,而在其中,国家级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推动效应要高于国家级经开区。第二,从地区层面来看,具有产学研结合特征的地区所设立的开发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同时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推动效应要远高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三,从企业属性来看,开发区设立带来的政策效应并不存在企业属性上的差异,说明开发区政策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具有较强的推动效应。最后,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的补充检验的结果同样支持以上结论。(5)微观机制分析显示,第一,政策性补贴在开发区成立初期对于推动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作用。尽管开发区通过单一的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推动效应并不显著,但税收优惠与开发区政策中的政府补贴相结合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第二,集聚效应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作用机制。长期中,开发区内的企业的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能显著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第三,开发区政策通过提升区内企业市场竞争、出口引致学习和缓解融资约束显著推动了开发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6)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研究显示,开发区对周边地区企业产生了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创新要素在开发区内集聚对周边企业产生了溢出,进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创新水平提升。另外,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主要通过主导产业引领、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和数字经济发展来影响开发区外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因此,本文的研究从企业技术创新视角回应了开发区建设的“虹吸效应”质疑,为开发区建设的创新溢出效应和开发区内外协同发展机制提供了解释。综合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上验证了开发区政策推动形成地区创新优势的政策效应,且开发区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创新水平提升,因此,开发区政策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措施,也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
其他文献
外部区位因素在企业出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企业自身无法有效调整贸易成本和获取市场信息时。这其中,围绕集聚与出口的关系,学者进行的丰富研究按照集聚行为的主体划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规模经济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产业集聚;二是通过信息溢出影响企业搜寻成本的厂商集聚。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文献在研究产业集聚时,笼统考察非同行业(多样化行业)集聚的贸易效应。在研究厂商集聚时,假定溢出信息源自比邻出口厂
学位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号召从追求“金山银山”转向更要有“绿水青山”,如何协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环境规制是治理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政策工具,具体执行的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存在疑惑,认为环境治理要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所以并不完全执行环境规制。为了提升地方政府执行环境规制的积极性,《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首次
学位
经济学家对认知能力的研究主要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展开。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认知能力在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中被认为是不易测量的。因此,在大量实证研究中,教育往往被简单地认为是个体潜在能力的良好代理变量。这种做法虽然便捷,却存在明显的不足。在现实社会中,即使受教育年限或学历相同,能力也有可能相差很大。能力比受教育程度能够更好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异。随着心理学的进步,语言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决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得以充分释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瞩目成就,但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并在社会经济中的利益掠夺,导致了财富分配在区域、城乡和行业之间的差距。本文从家庭差异性微观视角研究经济金融化过程中的财富分配差距扩大化问题,聚焦于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经济金融化向家庭领域渗透的主要机制和传递路径,即由宏观部门结构转向微观家庭差距;其二是家庭差异性因素与实物类、非实物类财富分配差距的关
学位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不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理论和实践挑战之一是非公经济与共同富裕间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解析。从现实逻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揭示了“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
学位
企业通过实施包括品牌策划、品牌发展、品牌营销、品牌评估等在内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能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品牌价值,引领行业发展。本文从 ISO/TC 289 的品牌价值“五要素”模型入手,结合核电AE公司管理业务的幅度和特点,分析设计相关品牌先进性评价指标,总结指标及其权重和测评值的主要确定过程,并简述其应用情况,为服务企业的品牌先进性评价提供参考。
期刊
基本医疗保险在保障公民健康、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关系,适度强化中央在知识产权、养老以及环保等多个领域的事权,实现对于共同事权的有效控制。2018年7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和医疗救助明确为央地共同财政事权。2020年2月《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此
学位
目的:探究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风险及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病施行非心脏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麻醉方式和手术类型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观察不同手术类型及麻醉方式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50岁以下患者(40例)未出现并发症风险,50~69岁患者(4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70~80
期刊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人们对分配正义理解的共同之处在于“每个人得到他们的应得”,而不同时代对应得是什么、如何实现应得有不同认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强调让有功劳、美德的人得到成比例的报偿,旨在追求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基督教义与中世纪的应得思想中包含按需与按劳分配,穷人从富人那里获得救助也是应得。在格劳秀斯之前的社会科学家那里已经诞生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观,即国家有义务帮助穷人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学位
企业社会责任是西方社会为解决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问题而提出的理论问题,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以前,从社会开始关注商人“服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开始就已经萌芽。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随着学界围绕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话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和争论,逐渐形成了基于哲学伦理理念的社会责任概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理论界逐渐回避企业社会责任中内生的哲学伦理观困境,将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绩效、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