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丝状颗粒在气流床内流动特性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o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流床以其具有相间接触面积大,传热、传质条件好,物料输送灵活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柔性丝状颗粒(如化工纤维、牧草、烟丝、秸秆、木材纤维等)是一类常见的工业加工颗粒,其具有形状细长、材质柔软、各向异性、容易弯曲变形等特点,因此,其在气流床中受力、变形、转动和取向分布复杂,且易在与气相相互作用及颗粒间相互作用下形成絮团,导致气流床设备性能变差。柔性丝状颗粒在气流床中的运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气固两相流动系统,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这类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并不深入,对床内丝状颗粒的运动规律、絮团的形成、发展、聚并及破碎的演化规律等认识很不充分,从而导致对其的基础研究远落后于工业生产的需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气流床内柔性丝状颗粒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实验研究中,为了观察和探索丝状颗粒在气流床中的微观运动轨迹及宏观规律,本文构建了由三维可视化的气流床系统和高速图像采集处理系统构成的气流床实验平台,提出了针对提升管横截面柔性丝状颗粒时均浓度的测量方法(单视场和双视场时均浓度三维重构法)和柔性丝状颗粒的跟踪测速方法(Flexible Filamentous PTV),通过大量实验揭示了柔性丝状颗粒特征点的平移运动轨迹及颗粒在提升管中的浓度、速度分布规律,同时,获得了发生平移和非平移运动的颗粒的比率、气固质量流率比和颗粒雷诺数之间的经验关联式。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柔性丝状颗粒的稳定流化临界速度,得到了稳定流化临界速度曲线。丝状颗粒在气化床流动过程中容易形成团絮,为了对团絮的尺寸、形状等性质进行有效表征,本文构建了柔性丝状颗粒絮团的识别算法,对实验中所获取的图片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颗粒絮团的形态和演化过程,本文提出了5种提升管中心区域典型的絮团结构(条形结构,倒U型结构,马鞍结构,不规则结构和微小絮团结构)和4种提升管边壁处典型的絮团结构(竖直条形结构、从边壁向中心延伸的絮团结构、球形絮团结构及复合絮团结构),并分别描述了这些絮团的主要特征,全面揭示了不同类型絮团形成、发展、聚并直至破碎的演化规律。同时,利用单因素实验分析的方法,详细探讨了颗粒物性和操作条件对颗粒絮团特性(絮团尺寸、形状和内部颗粒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实验发现,颗粒含水率的增加会显著改变颗粒的柔韧性和粘性。随着柔性丝状颗粒长度或含水率的增加,絮团的平均等效直径增大,且大絮团的数量也显著增加。另外,随着絮团尺寸的增大,絮团内的平均颗粒体积分数先降低,然后趋于定值。为了获得实验研究难以获得的信息及深入挖掘丝状颗粒在气流床中的运动规律,本文在开展实验研究的同时平行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为了尽可能地贴近实际,本文对气固两相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建模,气相采用CFD方法,颗粒相采用柔性丝状颗粒链模型,采用双向耦合的数值迭代方案,对不同操作条件(表观气速、颗粒质量流率)下,气流床提升管中颗粒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同时,为了准确反映柔性丝状颗粒的柔韧性,本文提出了柔性丝状颗粒链模型中弹力系数的校准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对弹力系数进行校准。此外,本文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验证,结果表明,当表观气速较低时,提升管底部颗粒浓度的模拟值比实验值略小。尽管如此,该模型仍能给出较为真实可靠的轴向颗粒浓度分布、速度分布及颗粒停留时间的概率分布。作为对比,本文还采用球形颗粒模型模拟了柔性丝状颗粒的平均停留时间和停留时间分布的跨度,发现其结果均远小于实验值,可见,若采用球形颗粒模型来模拟柔性丝状颗粒的停留时间分布将会导致较大的误差,这进一步突出了柔性丝状颗粒链模型的优越性。对气流床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模拟研究可有助于推断最终产品的一致性。一般而言,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跨度越小,则最终产品质量(如颗粒干燥或混合的均匀性、颗粒表面涂层薄厚的一致性等)的一致性越强;而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跨度越大,则最终产品的差异性越大。研究发现,当表观气速较小(3.82 m/s)时,颗粒停留时间概率密度曲线会出现两个极大值。此时,颗粒在气流床内形成环核结构,其中第二个极大值是由于颗粒的横向运动造成的。同时,颗粒停留时间概率密度函数的跨度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分析颗粒的最小停留时间,本文获得了颗粒加速区(acceleration zone)和完全发展区(fully developed zone)的过渡点。在完全发展区,随着提升管高度的增加,颗粒最小停留时间等比例增大。
其他文献
偏振态均匀分布的标量光场与各向同性非线性光学克尔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偏振态比较单一,在通常情况下,非线性光学材料所激发的三阶非线性效应的大小主要依赖于入射光场强度的变化。近年来,具有空间偏振态非均匀分布的矢量光场成了研究热点。具有偏振结构的矢量光场与非线性克尔介质作用过程中,三阶非线性折射率受到入射光场的强度与偏振态双重调制。因而,具有偏振结构的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将会激发许多新颖的非线性光学
学位
为适应持续增长的无线业务需求,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6G,6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需支持太比特每秒的高速数据传输.进一步增大天线阵列规模、拓展传输带宽仍是实现6G愿景的关键技术手段。在基于大阵列与大带宽的无线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中,若采用传统纯数字、高精度硬件架构,则面临产生海量基带数据、硬件成本高昂、系统功耗以及计算复杂度巨大等实际挑战
强化学习是一种以试错机制与环境进行交互,通过最大化累计奖赏的方式来优化策略的机器学习方法,在解决无模型的控制和决策问题上具有很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和计算能力的提升,研究人员将深度神经网络强大的特征提取和表示能力与强化学习的决策和控制能力相结合,提出了深度强化学习方法。这类算法给机器人控制领域的动力学建模、环境感知以及多机器人协同等难题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控制方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特殊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以亲本特异性方式影响基因表达。印记基因座内顺式调控元件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和转录因子共同作用,严格以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模式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已知,印记控制区(imprinting control regions,ICR)与增强子是两个主要的顺式作用元件来调控印记基因的亲本特异性表达。这些顺式调控元件在印记区域相互作用模式被破坏时,可导致印记基因表达缺陷,其表达
双钙钛矿氧化物(如La2CoMnO6和La2NiMnO6)具有丰富和新颖的物理特性,如优异的磁性能、交换偏置效应、巨磁电阻效应等,在催化、磁学与自旋电子器件等方面都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一方面,离子掺杂是有效调控双钙钛矿氧化物物理性质的有效实验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使用高压合成新型双钙钛矿氧化物,也是探索性质优异的多功能材料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论文采用不同离子分别对La2Co Mn O6和La2Ni
Wnt/β-catenin途径是一个经典的Wnt信号通路,控制着多种关键的细胞过程。该通路的异常激活与患者的乳腺癌转移和总生存率降低有关。Wnt/β-catenin信号转导受多个水平的调控,包括Wnt配体的产生、释放和翻译后修饰,Wnt受体的稳定性,以及CHIBBY(Cby)等拮抗剂与Wnt及其受体或β-catenin的结合。Cby对该信号途径的抑制作用可以被甲状腺癌基因-1(TC-1,又称为C8
第一部分MSCs旁分泌TGF-β1通过Akt/FoxO1信号通路诱导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目的:明确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旁分泌的TGF-β1在诱导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时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使用不同浓度的LPS刺激巨噬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LPS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明确LPS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最佳刺激浓度;合适
压实是沥青混合料密实成型和路用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因此,沥青路面施工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压实质量控制。目前,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管理仍以事后检验为主,难以及时了解压实状况并进行过程控制。因而,能够连续监测和实时反馈压实状态的智能压实逐渐引起关注。本文以沥青路面施工的碾压过程为对象,重点围绕“机-料”耦合系统建模分析、振动压实反馈信号处理、压实状态感知和智能压实
第五代移动通信(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自2019年起已经逐渐开始商用化,新一代移动通信时代已经来临了。其中,以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或者Large-scale MIMO)技术为核心的多天线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多天线通信系统是未来通信系统发展的趋势,并且随着通信速率越来越高,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