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小儿鞘状突未闭类疾病,如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是否同期探查和处理对侧,一直是很有争议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小儿腹腔镜下经腹高位结扎未闭鞘状突(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越来越获得普及,同时,也为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术中探查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contralateralpatentprocessusvaginalis,CPPV)的情况提供了方便。但是,目前还不能确定这样发现的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是否一定会引发临床问题。因此,在很多医院,为了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临床发病,很多医生都通常在没有任何一个标准的界定下,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同期采取手术结扎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预防性处理措施。
主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手术中发现的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CPPV)的临床治疗原则。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收治的1589例(0-14岁)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均行了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研究了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情况及内环口的形态。内环口形态可直观分为洞型型和裂隙型,前者的鞘状突呈现出如山洞开放,后者仅呈裂隙状,需用抓嵌牵拉裂隙前壁才能明确显露开放状的鞘状突管。同时对比了同单位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08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均行传统的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临床资料。开放组患儿术后进行最长3年的随访。研究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内环口形态分类、对比腹腔镜组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率和传统开放手术组对侧新发斜疝发病率和它们之间的风险比(RR),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同时研究单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情况与年龄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1.腹腔镜下组:共1589例单侧斜疝患者,手术探查发现:1)所有患儿患侧内环口全部为未闭合状态,其中洞型者1276例,占比为:80.30%;裂隙型者313例,占比为19.70%。2)855例患儿对侧鞘状突呈隐匿性未闭,占比为53.81%。其中洞型:裂隙型=664:191,小于3岁患儿的洞型:裂隙型=388:85,大于3岁的洞型:裂隙型=276:106。通过计算大于3岁和小于3岁的对侧洞型和非洞型有统计学差异;大于3岁和小于3岁的对侧裂隙型和非裂隙型也有统计学差异(洞型:x^2=18.30,P<0.001;裂隙型:x^2=55692.17,P<0.001)。3)985例原发性右侧斜疝中455例左侧鞘状突未闭,占比为46.19%;604例原发左侧斜疝中400例右侧鞘状突未闭,占比为66.23%。原发左侧斜疝右侧鞘突未闭的概率大于原发右侧斜疝左侧鞘状突未闭的概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0.450,P<0.001)。
2.开放手术组:共208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行单独患侧腹股沟斜疝手术,随访3年以上发现9例患儿对侧异时性腹股沟斜疝(metachronousinguinalhernia,MIH)。1)左侧斜疝77例,右侧出现MIH7例,占比为9.10%;右侧斜疝131例,左侧出现MIH2例,占比为1.53%。左侧斜疝右侧出现MIH的概率高于右侧斜疝左侧出现MIH的概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5,p<0.05)。2)小于3岁的患儿117例,对侧出现MIH8例,占比为6.84%;大于3岁的患儿91例,对侧出现MIH1例,占比为1.23%。小于3岁的患儿对侧出现MIH的概率高于大于3岁的患儿对侧出现MIH的概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5)。
同时,数据显示,开放性手术组单侧斜疝的患儿,术后对侧出现MIH的占比为4.33%。而腹腔镜手术组单侧斜疝,术中探查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CPPV)的占比为53.81%。计算MIH/CPPV风险率比(RR)为0.08(1/RR=12.5),提示要对约13例CPPV患儿进行手术才能防止1例MIH的发生。可见,鞘状突隐匿性未闭的临床斜疝发生率比率明显要低于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出现的占比(p<0.05)。
本组统计数据还发现,两组全部手术共1797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中,有嵌顿史者260例,其中左侧100例,占比为14.68%(100/681);右侧160例,占比为14.34%(160/1116)。显示左右两侧腹股沟斜疝出现嵌顿的比率十分接近(x^2=0.04,p>0.05)。此外发现小于3岁的腹股沟斜疝共945例,出现嵌顿的220例,占比为23.28%;大于3岁的共852例,出现嵌顿的40例,占比为4.69%。提示小于3岁的患儿明显比大于3岁的患儿更容易出现腹股沟斜疝嵌顿(x^2=125.06,p<0.005)。
研究结论:总的看,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绝大多数不会临床发病,如果临床对于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均一概行高位结扎可能会存在过度医疗(这与目前较多国内外相关报道一致)。根据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初步建议:1)年龄<3岁的患儿,腹腔镜探查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且呈洞型,建议手术中同时结扎对侧隐匿性未闭鞘状突;2)年龄>3岁的患儿,腹腔镜探查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且呈裂隙型,建议同期可不予以修补,但需术后密切随访;3)年龄<3岁的患儿,腹腔镜探查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且呈裂隙型;或者年龄>3岁的患儿,腹腔镜探查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且呈洞型,建议跟家属详细沟通后结合家属意愿决定是否同期行手术。4)结合文献,6个月<年龄<3岁的患儿,无论左右侧,出现腹股沟斜疝,均建议尽快进行手术结扎患侧,可望有效减少患侧疝嵌顿发生的可能性。5)左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手术中需要特别细心探查右侧内环区的情况,特别是裂隙型和或口径很小的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并根据上述条件选择手术或密切随访。
主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手术中发现的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CPPV)的临床治疗原则。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外科收治的1589例(0-14岁)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均行了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研究了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情况及内环口的形态。内环口形态可直观分为洞型型和裂隙型,前者的鞘状突呈现出如山洞开放,后者仅呈裂隙状,需用抓嵌牵拉裂隙前壁才能明确显露开放状的鞘状突管。同时对比了同单位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08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均行传统的开放性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临床资料。开放组患儿术后进行最长3年的随访。研究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内环口形态分类、对比腹腔镜组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率和传统开放手术组对侧新发斜疝发病率和它们之间的风险比(RR),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同时研究单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情况与年龄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1.腹腔镜下组:共1589例单侧斜疝患者,手术探查发现:1)所有患儿患侧内环口全部为未闭合状态,其中洞型者1276例,占比为:80.30%;裂隙型者313例,占比为19.70%。2)855例患儿对侧鞘状突呈隐匿性未闭,占比为53.81%。其中洞型:裂隙型=664:191,小于3岁患儿的洞型:裂隙型=388:85,大于3岁的洞型:裂隙型=276:106。通过计算大于3岁和小于3岁的对侧洞型和非洞型有统计学差异;大于3岁和小于3岁的对侧裂隙型和非裂隙型也有统计学差异(洞型:x^2=18.30,P<0.001;裂隙型:x^2=55692.17,P<0.001)。3)985例原发性右侧斜疝中455例左侧鞘状突未闭,占比为46.19%;604例原发左侧斜疝中400例右侧鞘状突未闭,占比为66.23%。原发左侧斜疝右侧鞘突未闭的概率大于原发右侧斜疝左侧鞘状突未闭的概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0.450,P<0.001)。
2.开放手术组:共208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行单独患侧腹股沟斜疝手术,随访3年以上发现9例患儿对侧异时性腹股沟斜疝(metachronousinguinalhernia,MIH)。1)左侧斜疝77例,右侧出现MIH7例,占比为9.10%;右侧斜疝131例,左侧出现MIH2例,占比为1.53%。左侧斜疝右侧出现MIH的概率高于右侧斜疝左侧出现MIH的概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5,p<0.05)。2)小于3岁的患儿117例,对侧出现MIH8例,占比为6.84%;大于3岁的患儿91例,对侧出现MIH1例,占比为1.23%。小于3岁的患儿对侧出现MIH的概率高于大于3岁的患儿对侧出现MIH的概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p<0.05)。
同时,数据显示,开放性手术组单侧斜疝的患儿,术后对侧出现MIH的占比为4.33%。而腹腔镜手术组单侧斜疝,术中探查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CPPV)的占比为53.81%。计算MIH/CPPV风险率比(RR)为0.08(1/RR=12.5),提示要对约13例CPPV患儿进行手术才能防止1例MIH的发生。可见,鞘状突隐匿性未闭的临床斜疝发生率比率明显要低于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出现的占比(p<0.05)。
本组统计数据还发现,两组全部手术共1797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中,有嵌顿史者260例,其中左侧100例,占比为14.68%(100/681);右侧160例,占比为14.34%(160/1116)。显示左右两侧腹股沟斜疝出现嵌顿的比率十分接近(x^2=0.04,p>0.05)。此外发现小于3岁的腹股沟斜疝共945例,出现嵌顿的220例,占比为23.28%;大于3岁的共852例,出现嵌顿的40例,占比为4.69%。提示小于3岁的患儿明显比大于3岁的患儿更容易出现腹股沟斜疝嵌顿(x^2=125.06,p<0.005)。
研究结论:总的看,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绝大多数不会临床发病,如果临床对于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均一概行高位结扎可能会存在过度医疗(这与目前较多国内外相关报道一致)。根据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初步建议:1)年龄<3岁的患儿,腹腔镜探查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且呈洞型,建议手术中同时结扎对侧隐匿性未闭鞘状突;2)年龄>3岁的患儿,腹腔镜探查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且呈裂隙型,建议同期可不予以修补,但需术后密切随访;3)年龄<3岁的患儿,腹腔镜探查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且呈裂隙型;或者年龄>3岁的患儿,腹腔镜探查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且呈洞型,建议跟家属详细沟通后结合家属意愿决定是否同期行手术。4)结合文献,6个月<年龄<3岁的患儿,无论左右侧,出现腹股沟斜疝,均建议尽快进行手术结扎患侧,可望有效减少患侧疝嵌顿发生的可能性。5)左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手术中需要特别细心探查右侧内环区的情况,特别是裂隙型和或口径很小的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并根据上述条件选择手术或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