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优秀的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方法,它将人类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可视化。它对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学生学习成绩有着重要作用。鉴于此,笔者选择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数学教学的思维导图教学策略,以便运用这一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实验法等方法。结合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学习理论等探讨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运用软件统计分析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思维水平等方面产生的效果;同时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当今西方国家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已经从理论到实践,在小学阶段就已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教学,而我国对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较晚,现阶段的研究多局限于对知识系统的分级梳理,而且主要是老师对知识体系的理解,较少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的知识图景。本篇研究实践分别阐述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中如何使用思维导图,通过直观生动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的大脑适应发散性思维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将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转变为学生的主观认知,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结果表明: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提高了学生在识记水平、理解水平和记忆水平三个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