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的稳定供给是在一定政策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实现的。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因素都可能影响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包含政府农业政策变量的农产品供给反应模型理应受到重视。本文除了导言外,可以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文献的综述,旨在为下篇进行的实证研究做铺垫。上篇的三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一章以明确界定制度、政策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关系为切入点,将讨论延伸至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农业发展绩效的机理,最后将结果应用于中国农业发展中有关问题的分析,使之以粮食的稳定供给为归宿。第二章则简要地回顾了70 年代末期以来的重大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革和相应的粮食经济政策调整过程,以便为此后进行的实证研究提供背景资料。同时,鉴于制度和政策对粮食生产和供给影响的间接性、多维性、多层面,作者通过对这些因素作用效果进行简单定性分析评判,筛选出了重要的影响变量。第三章则力图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明农产品供给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下篇也分为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增长和波动两个层面展开分析。从影响粮食供给增长和供给波动两个角度展开的制度和政策效果分析就涵盖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对粮食供给影响的全部内容。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四章首先运用折线回归测算了不同阶段江苏粮食增长的情况,以准确把握各个阶段的增长特征;然后作者尝试性地构建了政策和制度变量,并结合1982 年至1997 年江苏省11 市的混合数据(pool data)分别构建了包含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分作物品种的粮食生产函数模型、包含制度和政策因素的供给反应函数模型(具有适应性预期的误差纠正模型),通过直接衡量这些因素变化的影响,实现了传统要素投入变动的贡献与制度变迁、政策调整贡献的分离。最后,分析了对上述方程运用似乎无关联(SUR)方法和系统估计方法(System Approach)估计的结果。第五章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对江苏省粮食、稻谷、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波动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获得了有重要政策含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