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肺脏超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 目的: 研究健康早产儿和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患儿的超声表现,探讨肺脏超声在新生儿RDS及其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6年3月至12月,选取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确诊的30例RDS患儿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的30例健康早产儿为对照组。高频探头分别探查两组患儿的肺脏,比较胸膜线、A线、肺水肿、肺实变以及胸腔积液的情况,并对研究组RDS患儿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 1、新生儿RDS的超声表现包括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肺水肿以及肺实变等。胸膜线异常和A线消失均100%存在于研究组RDS患儿,而对照组均为0%(P<0.05)。肺水肿和肺实变在研究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90%,对照组为26.7%和0%(P<0.05)。胸腔积液在研究组为6.7%,对照组为0%(P>0.05)。 2、BPD是RDS的并发症之一,其超声征象表现为持续数周的肺水肿、肺实变,并伴有胸膜线异常。 结论: 肺脏超声能够准确诊断新生儿RDS和早期预测BPD,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其次,肺脏超声具有安全、无辐射、低成本的优点,尤其适合NICU的应用和推广。 第二部分 肺脏超声在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征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征(Transient tachypnea of the newborn,TTN)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12月在我院NICU接受治疗,并经临床和胸片确诊为TTN的40例患儿为研究组,以同期入院的30例健康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肺脏超声检查。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高频探头扫查双侧前胸、侧胸及后背区域,比较两组患儿在胸膜线、A线、肺水肿、肺实变以及胸腔积液的情况。 结果: 1、肺水肿及A线消失均100%存在研究组TTN患儿,而对照组分别为26.7%及0%(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中所有患儿均未能探及胸膜线异常、肺实变及胸腔积液。 2、TTN肺水肿可存在多种超声表现,包括肺泡间质综合征、双肺点及白肺征象,其中呼吸症状相对较轻的TTN主要表现为肺泡间质综合征和双肺点,症状较重的TTN则表现为白肺征象。 结论: 新生儿肺脏超声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其对肺水肿的检测较为容易且有效,从而有助于诊断TTN,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第三部分 肺脏超声与X线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暂时性呼吸增快征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 比较肺脏超声与胸片检查在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和暂时性呼吸增快征(TTN)的效能。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12月我院NICU收治的呼吸困难早产儿,分别对其进行肺脏超声和胸片检查,双方互不知晓对方的检查结果。临床医生根据病史、病情进展及治疗情况作出RDS和TTN诊断,并以此比较肺脏超声和胸片检查诊断新生儿RDS和TT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1、肺脏超声诊断RDS的敏感性为85.3%,特异性为95.3%;而胸片诊断RDS的敏感性为88.2%,特异性为89.5%。 2、肺脏超声诊断TT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6%和88.9%,分别高于胸片诊断的85.3%和84.4%。 结论: 肺脏超声在诊断RDS和TTN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在TTN检测方面较胸片检查更为优越,为临床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第四部分 肺脏超声半定量评估与氧交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肺脏超声评分与氧交换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评估新生儿呼吸状况的新方法。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NICU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u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的早产儿61例,对所有患儿进行肺脏超声评分。每侧肺脏以腋前线、腋后线分为前胸、侧胸及后背三个区域,并对各区域进行上、下两部分划分,两侧肺脏共分为12个区域。分别对上述各区域赋予0~3分,其设定评分标准为:正常充气肺组织为0分;多量的B线为1分;密集的B线为2分;肺实变则为3分。分析双肺12区肺脏超声总评分与氧合指数、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呼吸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肺脏超声评分与氧合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r=-0.876,P<0.001)。 2、肺脏超声评分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呼吸指数呈正相关(r=0.645,P<0.001;r=0.757,P<0.001)。 结论: 肺脏超声评分与氧交换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手段快速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有利于临床医生了解病情的进展,对治疗方案的实施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