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水平是赵树理故乡走出来的当代著名女作家。她最开始从事剧本编写工作,出版过诗集和散文集,直到2004年才开始发表小说。虽然葛水平步入小说创作的时间较晚,但她的小说影响力最大。这意味着当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与小说家身份重叠时,葛水平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力、表现力与对美的敏锐感受力、想象力相融合,遂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借助于这样的认知,认识到葛水平把她的诗人气质和作家的才能都熔铸在作品创作之中,她的散文里有小说的影子,小说里有戏曲的美学特质。诗、散文、戏剧、小说,这些不同文学体裁,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学,这些社会科学的不同部类,都在互相融合渗透,传统的文学艺术观念、形式在葛水平的笔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纵观目前对葛水平的研究,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喊山》《甩鞭》等早期作品,对葛水平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本的诗意的思考,无论在话题展开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本文试图从三晋文化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和阐释其作品,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民俗文化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她如何用文字呈现三晋地域的民俗风情;二是河流的文化生命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从葛水平的散文入手试图寻找她与沁河的精神联系,并借由这种联系着重分析小说中突出的女性形象;三是上党梆子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探究葛水平亲身的戏曲表演和剧本创作实践对她的小说创作视角的影响,以及小说的结构、叙事方式如何呈现了戏曲的美学特征。
本文在绪论中对葛水平作品的研究现状作了综合的论述,并指出研究葛水平与三晋文化的关系,重点是落实在葛水平的作品上,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地域文化这一角度来研究和揭示文学文本的相关问题。笔者将在细读葛水平小说与散文的基础之上,考查三晋文化与其创作的关系,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对葛水平的文本进行探讨与阐释。
第一章论述三晋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三晋”、“三晋文化”的概念,并在较好地沟通文学和文化的关联上,追本溯源到这一地区的文学传统和新时期以来作家们的创作,试图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前驱作家文本的梳理,来建构地域文化和文学的关系。从山西文学传统和当下的发展走向中,发掘一代代作家的创作精神脉络,联通三晋文化和文学文本的实存关系。
第二章论述民俗文化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葛水平作品中呈现的山西民俗文化:一是心理观念层面上的信仰传统,如对自然的崇拜、对不可控事物的敬畏、对植物动物生命的尊重等;二是物态层面上的喜丧礼节,如成婚之前的水缸漂碗、八音会鼓乐、重哭丧厚葬等;三是语言层面的民间对话,如男女双方传情的小调、对骂中的俗词俗语等。这些民俗材料突出了葛水平作品的地域色彩。
第三章论述河流的文化生命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首先论述葛水平的散文中的沁河的文化生命是如何体现的;其次分析葛水平笔下的部分女性形象体现的沁河情结,这些形象表现出了母性意识、生命力量和神性精神;最后阐明沁河作为作家创作的精神原乡,它象征着一种本真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于丰富中见朴素,于山脉中见人性,于地气中见本真性的生活。
第四章论述上党梆子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受上党梆子的影响,葛水平的小说整体上呈现出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在小说内容上,冲和平淡的生活底色背后往往透着悲剧的内里,四季交替与生命阶段的回环往复暗含不自知的希望,从而呈现出作品隽永的诗意;在小说结构上,以唱代言的叙述方式使文本具有戏曲程式的节奏美,同时由于作家常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戏”看人生,以“戏”说乡村,使小说呈现戏剧的美学效果。
第五章论述三晋文化对葛水平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三晋文化对神性与道德性的依赖成为作家去评判乡村的一个心理尺度;二是在山西崇“实”的文化心理影响下,葛水平的创作倾向于在粗犷的厚土上锤炼出灵动的诗意;三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葛水平对精神原乡的探寻使其对晋地的地域文化思考上升为一种普泛化的文化乡愁,以诗人之心在创造性的独处中建立自我的精神庇护所。
结论部分提出葛水平的作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带有浓郁的晋地特色,侧重于展现具有高度审美趣味的民俗风情,这些显性的山西民俗文化突出了葛水平作品的地域色彩;二是具有淳朴自然的良善风格,强调一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一种久违的、亘古的本真性生活状态;三是具有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这种美感结结实实扎根充满劳绩的乡村生活,在人心对诗意的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中塑造出一种悲喜交错的文本美学特征。
本文在绪论中对葛水平作品的研究现状作了综合的论述,并指出研究葛水平与三晋文化的关系,重点是落实在葛水平的作品上,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地域文化这一角度来研究和揭示文学文本的相关问题。笔者将在细读葛水平小说与散文的基础之上,考查三晋文化与其创作的关系,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对葛水平的文本进行探讨与阐释。
第一章论述三晋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三晋”、“三晋文化”的概念,并在较好地沟通文学和文化的关联上,追本溯源到这一地区的文学传统和新时期以来作家们的创作,试图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前驱作家文本的梳理,来建构地域文化和文学的关系。从山西文学传统和当下的发展走向中,发掘一代代作家的创作精神脉络,联通三晋文化和文学文本的实存关系。
第二章论述民俗文化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葛水平作品中呈现的山西民俗文化:一是心理观念层面上的信仰传统,如对自然的崇拜、对不可控事物的敬畏、对植物动物生命的尊重等;二是物态层面上的喜丧礼节,如成婚之前的水缸漂碗、八音会鼓乐、重哭丧厚葬等;三是语言层面的民间对话,如男女双方传情的小调、对骂中的俗词俗语等。这些民俗材料突出了葛水平作品的地域色彩。
第三章论述河流的文化生命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首先论述葛水平的散文中的沁河的文化生命是如何体现的;其次分析葛水平笔下的部分女性形象体现的沁河情结,这些形象表现出了母性意识、生命力量和神性精神;最后阐明沁河作为作家创作的精神原乡,它象征着一种本真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于丰富中见朴素,于山脉中见人性,于地气中见本真性的生活。
第四章论述上党梆子与葛水平创作的关系。受上党梆子的影响,葛水平的小说整体上呈现出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在小说内容上,冲和平淡的生活底色背后往往透着悲剧的内里,四季交替与生命阶段的回环往复暗含不自知的希望,从而呈现出作品隽永的诗意;在小说结构上,以唱代言的叙述方式使文本具有戏曲程式的节奏美,同时由于作家常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戏”看人生,以“戏”说乡村,使小说呈现戏剧的美学效果。
第五章论述三晋文化对葛水平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三晋文化对神性与道德性的依赖成为作家去评判乡村的一个心理尺度;二是在山西崇“实”的文化心理影响下,葛水平的创作倾向于在粗犷的厚土上锤炼出灵动的诗意;三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葛水平对精神原乡的探寻使其对晋地的地域文化思考上升为一种普泛化的文化乡愁,以诗人之心在创造性的独处中建立自我的精神庇护所。
结论部分提出葛水平的作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带有浓郁的晋地特色,侧重于展现具有高度审美趣味的民俗风情,这些显性的山西民俗文化突出了葛水平作品的地域色彩;二是具有淳朴自然的良善风格,强调一种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一种久违的、亘古的本真性生活状态;三是具有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这种美感结结实实扎根充满劳绩的乡村生活,在人心对诗意的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中塑造出一种悲喜交错的文本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