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8年中国潜伏梅毒空间聚集性特征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梅毒为中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分为显性梅毒(一期、二期、三期及胎传梅毒)和潜伏梅毒。潜伏梅毒因其隐匿性强易于造成传播,经胎盘传播可导致新生儿感染,抑或引起神经性梅毒等危害。目前关于中国梅毒空间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针对梅毒显性感染,而潜伏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流行病学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中国2004-2018年潜伏梅毒的流行特征和空间聚集性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潜伏梅毒的流行趋势、变化规律及聚集特点,为梅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4-2018年中国潜伏梅毒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潜伏梅毒诊断标准依据《梅毒诊断》(WS273-2018)。地理信息及矢量地图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采用Excel 2019和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潜伏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描述。采用Arcgis 10.2软件绘制全国各省份发病率地图、进行空间趋势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R 3.1.2软件进行发病率热图绘制。采用Sa 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潜伏梅毒流行特征:新发潜伏梅毒共计2957289例,年均发病例数197153例,年均发病率为14.54/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龄分布,主要分布在60岁及以上827825例,占比27.99%,其次是30-39岁581274例(19.66%),20-29岁575307例(19.45%);地区分布,年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浙江省(32.03/10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1.98/10万)、福建省(30.97/10万)、广东省(26.88/10万)、上海市(26.21/10万)。2.2004-2018年中国潜伏梅毒空间聚集性特征:(1)空间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南北方向上,2004-2018年潜伏梅毒发病率总体呈现由北向南升高的趋势。东西方向上,2004-2010年呈现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2010年以后呈现从东到西升高的特点。(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Global Moran’s I指数显示,除2009、2011-2015年外,其余各年份潜伏梅毒发病均呈现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值分别为0.3712、0.2803、0.3137、0.2914、0.2768、0.2111、0.2248、0.2637、0.3587)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etis-Ord General G指数显示,2004、2005年潜伏梅毒呈现高值聚类,2006-2018年各年份均呈现随机分布(P>0.05)。(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的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6年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为流行的热点地区,其中2013-2016年仅福建省为热点地区;2017年未见热点地区及2018年热点仅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2007-2017年冷点地区分布在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2018年北京市、天津市成为新增的冷点地区。Anselin Local Moran’s I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2004-2009年高-高聚集区(HH)数量增多,集中在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2010-2017年HH聚集区数量减少,其中2013-2017年仅福建为HH聚集区;2013-2018年,出现LL聚集区且数量逐渐增多,集中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2013-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现异常值(HL)随后消失。(4)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中的单纯空间扫描结果显示,2004-2010年一级聚集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邻近内陆地区,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其余聚集区分布在黑龙江省、北京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1-2018年聚集区较为分散,一级聚集区分布在广东省、海南省,其余聚集区分布在西北及部分南部省份,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2010年,一级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相邻内陆地区,如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江西省等;2011-2018年一级聚集区数量增多且融合扩大,贵州省、云南省为新增聚集地区。结论:1.2004-2018年中国潜伏梅毒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特征。高高聚集区主要聚集于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等东南沿海地区,且高高聚集区数量由多变少,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空间无聚集特征出现“高低”聚集变化。2.2004-2018年全国潜伏梅毒发病趋势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蔓延,且聚集地区逐渐向西南地区融合扩大。
其他文献
大豆是日常饮食中最重要和应用最广泛的植物蛋白原料。作为全价蛋白,大豆蛋白含所有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含胆固醇,饱和脂肪较少。然而有关热处理对各类大豆制品及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在模拟人体胃肠道条件下的消化特性及营养性的影响还不明晰,本研究旨在基于标准的体外静态消化模型研究不同热处理对大豆蛋白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消化产物对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学位
目的:近年来,除传染性疾病外,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全球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疾病。同时,人群中久坐行为情况日益加剧,且久坐行为与多种慢性疾病或其风险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究久坐行为与四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为指导人群减少久坐行为、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2011-2016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人群铅、镉、汞的内暴露水平与高尿酸血症间的关联关系,探索重金属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为控制重金属的内暴露水平,制定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第三次(2017~2018年)随访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体格检查和生物样本采集与检测的方式,完成数据的收集。根据血尿酸水平定义高尿酸血症,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重金属水
学位
目的: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可导致全身多系统损伤。易于复发、转为慢性而具有较重的疾病负担。尽管布病患者死亡率低,但仍伴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风险因素。血脂异常是NCDs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对NCDs发生与结局有强预测作用。传染病患者血脂异常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但对于TC/HDL-C的报告较少,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率也较高。因
学位
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食用海藻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羊栖菜多糖具有显著的抗光老化活性,但其结构与抗光老化活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能特异性降解细胞外基质,使皮肤产生皱纹和松弛,导致皮肤的光老化,常被用来评估皮肤的光老化程度。因此,本文分别采用UV/H2O2、藻酸盐裂解酶和0.1 M盐酸修饰羊栖菜纯化多糖P1的
学位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肉及肉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肉及肉制品中S.aureus的减控对保障食品安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研究了香茅醛(citronellal,CIT)对S.aureus的抑菌效果及机理,并探究了CIT对S.aureus产肠毒素及溶血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此外,将C
学位
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ejuni)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其致病剂量低,会引起肠胃病和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因此需要对该病原菌进行有效控制。本文首先确定了天然植物抗菌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空肠弯曲杆菌的抗菌活性,然后探究了EGCG对空肠弯曲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及其对细菌运动性和生物被膜的影响
学位
目的:针对2011-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使用支持向量机(SVM)、Category Boosting梯度提升(Cat Boost)、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模型,比较四种方法在各个测试集中预测抑郁症的准确性,探讨机器学习算法在抑郁症预测及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剔除2011-2018年NHANE
学位
甜菜红素是一种高生物活性的天然色素,但由于易受p H、温度、离子强度等的影响使其在实际加工应用中受到限制。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组装的囊泡,广泛应用于包埋体系研究中,由于其外层的磷脂结构易氧化水解,通过静电交联对脂质体进行表面修饰以加强其稳定性成为常见策略。相比单层修饰,双层修饰由于具备双重保护空间可有效提高脂质体颗粒间的空间位阻防止其聚集,并能为包埋物提供缓释空间。硫酸软骨素是一种活性多
学位
化学交联淀粉因其便于定向改造为人们所利用的功能性淀粉而广受关注。交联淀粉由于引入新的化学交联基团,能够在胃和小肠中较好的抵抗消化酶降解;作为4型抗性淀粉进入结肠被肠道菌群所发酵利用,通过促进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产生和有益菌的增殖,对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环境进行调控,从而降低人体罹患二型糖尿病、慢性肠炎等慢性或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三偏磷酸钠、三氯氧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