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是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于缺乏好的抗源材料与防治药剂,棉花黄萎病防治较为困难。微菌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是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于缺乏好的抗源材料与防治药剂,棉花黄萎病防治较为困难。微菌核是黄萎病菌(V.dahliae)在土壤中主要的存活结构和初侵染来源。目前对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及微菌核形成机理的研究不多,分离和鉴定微菌核形成或致病性相关基因,有助于揭示棉花黄萎病病菌致病及微菌核形成机制,进而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基础上,通过突变表型鉴定和致病性筛选,获得微菌核形成、生长速度、产孢量等培养性状和致病力缺陷的突变体,采用高效TAIL-PCR技术,分离与微菌核形成及致病性降低的黄萎病菌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的侧端序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菌落形态和微菌核形成能力观察,获得5个在PDA上不产生微菌核的突变体,且气生菌丝较野生型多而浓密,获得15个微菌核产生能力明显减弱的突变体。通过对菌落生长速度的测定获得7个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的突变体,7个生长速度明显增加的突变体。2.通过平皿产孢量的测定,筛选出产孢量显著减少的突变体有62个,占总数的21.60%,产孢量显著增加的有7个,占总数的2.44%。进一步利用Czapek液体培养基产孢测定表明,5个菌丝型突变体和突变体V273-2的产孢量较菌株野生型显著的降低,突变体V681-1的产孢量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3.通过苗期分生孢子浸根法测定突变体致病性,筛选出14个致病力减弱的突变体,3个菌丝型突变体和3个微菌核形成减弱突变体的致病力显著减弱,2个菌丝型突变体的致病力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4.对筛选出的3个致病力减弱的突变体和5个不产微菌核突变体,利用高效TAIL-PCR方法对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侧端序列进行扩增,通过对目标产物的连接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获得了 4个突变体的T-DNA插入位点侧端序列及插入位置基因信息。突变体V229-2-1 T-DNA的右侧端序列长度为343 bp,T-DNA插入位点位于VDAG08333.1基因编码区,该基因为假设蛋白基因;该突变体为菌丝型,不产生微菌核,且生长速度大于野生型,产孢量显著减小,致病力与野生型相当。突变体V409-2 T-DNA的右侧端序列长度为422 bp,T-DNA插入位点位于基因VDAG-06398.1编码区中,该基因为假设蛋白基因;该突变体为菌丝型,不产微菌核,生长速度同野生型,产孢量显著减小,致病力显著减弱。突变体V430-2-1 T-DNA的右侧端序列长度为137 bp,T-DNA插入位点距基因VDAG-01383.1(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type B subunit 2)下游 54 bp,距基因VDAG-01384.1(5-3.exoribonuclease)上游479 bp;为不产微菌核的菌丝型突变体,产孢量显著减小,致病力明显减弱。突变体V424-2 T-DNA的右侧端序列长度为117 bp,T-DNA插入位点距基因 VDAG-06813.1(two-component syetem protein A)下游 1574 bp;距基因VDAG06814.1(假设蛋白基因)上游1729bp;突变体为菌丝型,不产微菌核,产孢量显著降低,致病力减弱。
其他文献
多聚焦图像融合是将同一场景下聚焦不同目标的清晰区域进行融合,来获得全清晰图像,在航空、医学、军事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该技术涉及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特征层信息融合等多个技术难题,其中特征信息融合为核心问题。然而融合模型的设计常常忽略前后步骤的关联,为了解决模型设计独立和应用场景有限的问题,引入当下流行的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本文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研究了不同层次的图像融合方法的操作流程
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简称ECL)是在化学发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是化学发光与电化学结合的新的技术。它同时具有化学发光与电化学技术的优点,比如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背景信号低、线性范围宽,反应可控等特点。目前,已有的电化学发光体系包括无机体系、有机体系和纳米材料体系。其中,无机体系主要包括钌配合物和铱配合物,有机体系主要包括蒽、芴、噻吩基三唑,
本文中,我们探讨了机器学习中的稀疏重构问题。针对非凸且NP-难的L0优化问题介绍了两种求解思想:L1正则化方法和贪婪策略。对于这两种求解思想我们列举出了相应已提出的算法。贪婪逆尺度空间流算法由自适应逆尺度空间流算法演变而来,同时结合了L1正则化方法的准确性和贪婪算法的高效性。本文介绍了精度矩阵的统计学意义,并将贪婪逆尺度空间流算法自然地推广到稀疏精度矩阵的重构中。最后,我们将贪婪逆尺度空间流算法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从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推荐系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topN推荐的协同过滤算法和基于图模型的算法,针对本文用到的学生刷卡数据集,进行了符合实际的算法的改进。本文提出了两种新的描述商品在推荐列表中的位置的评价指标。针对协同过滤算法,我们提出了一种计算相似度时减少算法复杂度的算法。针对图模型算
作为全球的重大挑战之一,癌症和基因疾病正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前人研究表明,金属元素可以通过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碱基鸟嘌呤结合,打开鸟嘌呤和胞嘧啶间氢键,或者选
近年来,手势交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随着深度摄像头(如Kinect,Real Sense)的应用和人体姿态估计算法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图片或视频中获取人体的关键点坐标。虽然基于关
在计算机视觉的研究中,图像去模糊是一个广受关注但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幅模糊图像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相机抖动、物体运动、相机失焦等等,这也使得去糊工作因为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而显得复杂。图像去模糊根据模糊过程中的模糊核是否已知,主要分为非盲去模糊和盲去模糊两种类型。而本文主要研究的盲去模糊则是去模糊工作中已知信息较少,难度也较高的一类工作。在盲去模糊的过程当中,模糊核与清晰图像的先验工作是相当重要
我国西南地区锌矿资源丰富,这些资源中有大量的低品位硫氧混合锌矿,其特点是:锌品位低,闪锌矿和氧化锌矿共生,结构复杂,碱性脉石成分和SiO_2含量高,因而不宜采用酸性浸出;虽然采用氨浸法可以避免碱性脉石和SiO_2的溶出,有利于减少试剂消耗,能够处理这类复杂锌矿,但采用氨浸法不能溶出硫氧混合锌矿中难溶的闪锌矿或铁闪锌矿,致使锌的浸出率降低。针对氨浸法存在的不足,并根据硫氧混合锌矿中CaCO_3含量较
近红外二区(NIR-Ⅱ,1000-1700 nm)荧光生物成像与常用的可见光(400-700nm)与近红外一区(NIR-I,700-1000 nm)相比,具有组织穿透能力更深和信噪比更高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计算机技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深度学习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已被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安全敏感型领域,如自动驾驶。因此深度学习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