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法的一个核心范畴,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客观的历史意识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教学问题。然而,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普遍缺乏,这也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什么是历史意识?历史教育界莫衷一是,主要有五种观点:认为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感即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直观性、形象性的感受、意境、体验;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认识历史、批判现实的历史思维方式;是一种历史观即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阐释和认识;是一种历史情感、一种价值观。笔者认为,历史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观察、感受、思维历史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自身所记忆的过去以及他人所记忆的过去(指的是史料和史学家借助史料所形成的历史认识)进行描述、整理,所形成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对客观历史本身是什么的认识,也是对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它可以用来认识现实、理解现实、指导现实,并在此基础上,预见和僮憬未来。简言之,历史意识就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才能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愚昧向文明进步。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有助于其形成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精神与国家意识;有助于发展其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批判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思考未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历史课程方面、历史教学实施方面以及历史教师方面。其中,在历史课程方面,笔者认为贯彻和落实历史课程标准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其原因在于: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过程就是历史认识及其认识方法获得的过程,而中学生获得历史认识及其方法的主要途径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是历史知识教学、思想教育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即践行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贯彻、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历史知识方面:把握历史人物,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增加历史背景性知识;把握历史基本线索,积累历史连续性知识;把握历史概念,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在能力与方法方面:“论从史出”是最基本的历史认识方法,也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学素养。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形成历史意识的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也是历史意识最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历史教学实施方面:历史感是历史意识的前提,因此历史课要准确反映历史的时代性,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感。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法的核心范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最后,在历史教师方面: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价值观,提高教师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