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日趋受关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型与中枢神经纤维受损的量化关系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报道较少。三重刺激技术(TST)可客观定量分析早期皮质脊髓束传导功能障碍,直接定量地评估运动神经元丢失情况,为中风证候学研究提供更多客观化数据,同时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的:应用三重刺激技术(TST)量化观察急性脑梗死(ACI)中经络中医不同证型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及其相关性,为中风病的微观辨证研究提供量化依据。方法:①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发病时间在6小时至14天之内入住佛山中医院脑病科的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ACI,运用TST技术检测患者患侧肢体TST测试值(TSTtest)。另选健康人组30例做TSTtest作参考值对照。②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66例ACI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痰热腑实型。③应用TST客观定量分析ACI患者早期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④采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方法评估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⑤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ACI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TSTtest检测结果的的特点及相关性。⑥分析ACI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简化Fugu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不同梗死部位与TSTtest相关性。结果:①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病人辨证属痰瘀阻络型者占43.94%,气虚血瘀型者占36.36%,阴虚风动型者占9.09%,痰热腑实型者占6.06%,风火上扰型者占4.55%,以痰瘀阻络型、气虚血瘀型所占百分率最高。②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TSTtest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79,P=0.000<0.01)。③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病人各证型的TSTtest的水平比较: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病人各证型TSTtest比较:风火上扰型>痰瘀阻络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以痰热腑实型及气虚血瘀型TSTtest值最低。不同证型之间的TSTtes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t=3.579,P=0.0038<0.01);经方差分析,各证型间两两比较显示:风火上扰与气虚血瘀、痰热腑实之间TSTtes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21、0.023,均<0.01),气虚血瘀与痰瘀阻络之间TSTtes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28<0.01)。④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不同证型之间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简化Fugu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3,H=6.519,H=3.141,H=2.425,H=4.332:P=0.440,P=0.259,P=0.535,P=0.658,P=0.363)。⑤TSTtest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646,P<0.0001),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s=0.616,rs=0.594,P<0.0001,P<0.0001),TSTtest水平与梗死体积呈负相关(rs=-0.334,P=0.006)。结论:①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中医辩证分型中以痰瘀阻络型、气虚血瘀型为多。②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病人中医证型与TSTtest变化有相关性,而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简化Fugu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无相关性。③痰热腑实型及气虚血瘀型病人的TSTtest变化最明显,这说明这两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更加严重,肢体运动功能损伤也更严重。④TSTtest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简化Fugu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与梗死体积呈负相关。在针对性评估肢体运动功能上,可能甚至比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更为客观准确。⑤TST是一种检测皮质脊髓束功能的新方法,可以客观、准确、量化地评价ACI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程度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⑥本研究为中风病微观辨证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