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癫痫患者18F-FDG PET随访及脑代谢网络评估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jxb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痫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在儿童期发病。癫痫的反复发作不仅会给患者大脑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患者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而且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抗癫痫药物治疗是癫痫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在经过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后,癫痫发作可被有效控制,但依然有20%~30%的患者为难治性癫痫,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因此,早期评估患者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对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作为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在体、动态监测大脑葡萄糖代谢情况,目前已用于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及病情评估。近年来,已有部分研究以基于18F-FDG PET的代谢网络对癫痫患者的大脑代谢连接改变进行分析,但多局限于成人颞叶癫痫患者。基于18F-FDG PET的代谢连接分析在儿科癫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其病情变化进行长期纵向评估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价18F-FDG PET脑葡萄糖代谢及代谢网络改变在评估儿科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探索经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儿科癫痫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及其代谢网络的改变特点。第一部分基线及随访18F-FDG PET大脑葡萄糖代谢的特点及变化本研究回顾性纳入41例已完成基线和随访18F-FDG PET/CT扫描、且MRI及EEG检查资料完备的儿科癫痫患者(男性15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9.82±2.29岁)。同时选择25例排除神经系统疾病且年龄、性别匹配且的儿童作为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分析的正常对照组。根据患者两次PET扫描间隔期间癫痫发作的频率,将患者分为药物敏感组(n=22)和耐药组(n=19)。采用视觉分析联合SPM软件对两组患者两次PET扫描图像的代谢异常脑区进行分析,计算异常脑区的半定量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对比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大脑葡萄糖代谢改变情况,并分析各种临床因素与该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与耐药组患者相比,药物敏感组患者在PET随访检查时,(?)AI(?)值明显降低(P=0.030),36.4%(8/22)的患者异常脑区代谢经视觉评估为正常。发病年龄与药物敏感组的(?)AI(?)值呈明显负相关(P=0.020),发作时长与耐药组(?)AI(?)值呈明显正相关(P=0.044)。第二部分基线及随访18F-FDG PET脑代谢网络的差异及变化我们对第一部分选取的41例儿科癫痫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两次PET影像数据,通过提取个体标准化摄取值比率(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 ratio,SUVR)及计算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进行脑代谢连接的构建。利用脑图论分析软件(Brain Analysis Using Graph Theory,BRAPH),通过计算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全局效率、模块化、平均度等脑代谢连接参数,比较药物敏感组和耐药组患者两次PET扫描脑代谢网络模式差异。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药物敏感组患者基线PET扫描时,脑代谢连接明显减弱(均P(27)0.05);经过抗癫痫药物治疗后,该组患者脑代谢连接得到明显改善(均P(29)0.05)。而耐药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脑代谢连接参数无明显改变(均P(29)0.05)。结论(1)18F-FDG PET可作为评估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AI(?)值可作为评价癫痫患者病情变化的影像学标志物。(2)儿科癫痫患者脑代谢网络连接出现广泛受损,药物敏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后脑代谢网络重建效果显著;18F-FDG PET脑代谢连接参数有望成为评价癫痫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像学指标。
其他文献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随着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以及新药研发技术的进步,结直肠癌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靶向药物已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由于结直肠癌的高度异质性,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现有的靶向治疗中获益,且随着靶向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靶向治疗的原发和继发耐药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晚期结直肠癌三线及后线治疗可选择的药物非常有限
学位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发病突然,常常导致死亡,但是缺少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既往动物实验发现,口服益生菌和抗生素干预都可以减轻药物引起肝损伤,提示肠道菌群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组学的方法研究肠道菌群干预对ALF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通过不同的方法干预肠道菌群(包括抗生素清除肠道细菌、葡
学位
研究背景:白血病细胞逃逸机体的免疫杀伤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融合基因或基因突变除了导致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异常以外,同时还赋予白血病细胞免疫逃逸特性。此外,尽管随着越来越多新药和靶向药物的问世,现代化疗可以使大部分AM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但复发率高仍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同时白血病复发也是AML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首要原因。白血病复发涉及多个环节
学位
研究背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特点为无效造血、血细胞减少,高危MDS会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基因组高度甲基化是MDS的一个重要特征,基因甲基化程度也明显影响MDS患者预后,因此MDS被认为是一种表观遗传疾病。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
学位
研究背景: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死亡原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大量丢失是造成心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是主要的病理改变。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1(Adar1)是一种广泛表达的双链RNA腺苷酸脱氨酶,通过催化目标RNA特定位点的腺苷脱氨基形成肌苷(A-to-I)。研究发现Adar1对胚胎心肌细胞的发育和凋亡具有调控作用,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少有研究,至于其
学位
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而言,达到功能性治愈,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血清学清除是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目标。目前,CHB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二者均能够抑制HBV复制并延缓疾病进程,但HBsAg阴转率仍较低。探索和应用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以提高CHB的功能性治愈率,寻找治疗过程中的
学位
第一部分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自发功能活动振幅及频段特异性研究研究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探究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与老年健康对照(Normal Control,NC)者,脑自发活动中振幅改变特点及是否存在频段特异性,并探讨脑功能变化和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方法
学位
背景: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侵害,感知周围环境、调节温度等生理功能。然而,皮肤也是极易发生损伤的部位。烧创伤、慢性溃疡及手术损伤等导致皮肤缺损的病例日益增多。迄今为止,最常用的皮肤缺损治疗方法是自体皮肤移植。但对于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由于有限的供皮区限制了自体皮肤移植的治疗效果。另外,组织工程皮肤也为皮肤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然而,由于患者个体间创面形状、深度等方面存在较大
学位
肝癌仍是最常见的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之一。相比于其他肿瘤,肝癌的发生率也在快速增高。在最近的十年,肝癌的致死率在男性和女性中都进一步升高。手术仍是肝癌主要的治疗方法,尽管部分患者在治疗时联合了靶向药物治疗、射频治疗、动脉栓塞化疗,手术治疗以及肝移植等,但肝癌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因此,深入了解肝癌的病理机制、寻找有效治疗靶点,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目标。miRNA cluster,作为新型的研究热点获得广
学位
第一部分 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研究川崎病循环单核细胞亚群变化研究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系统性免疫性血管炎,与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有重要关系,单核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在血管炎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单核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且功能复杂,导致其在KD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我们推测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单核细胞亚群调控KD的发生,如在炎症的发生发展及消退过程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