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恶性癌症中的一种,是指肝脏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癌、及混合性肝细胞癌等,为目前发病率全球排名第6位的恶性癌症。全球每年因原发性肝细胞癌而死亡的人口大约为250,000,而中国占了大约一半,由此可见,原发性肝癌是国内癌症致死的重要因素[1]。肝移植术是当前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是保证病人长时间存活的最好方法。目前肝移植手术治疗肝恶性肿瘤特别是肝细胞癌在通过临床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之后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尤其在近二十年来,这也为现代肿瘤学科、移植学科的发生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与非恶性肿瘤患者行肝移植术治疗相比,像肝硬化患者等,肝移植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作用于肝细胞癌的适应证和受体选择要更为严格。除此之外,肝源的紧张,更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重要阻碍。扩大肝移植治疗肝癌的适应症因此需要严格审控[3]。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肝细胞癌行肝移植都产生了属于自己中心的标准,之前广为被国内外肝移植中心接受的标准——米兰标准,已越来越不满足临床发展的需要,并受到国内外各中心的质疑与挑战,扩宽并更新制定新的标准成为了各移植中心新的目标[4]。自从对肿瘤开始进行深入研究以来,对肿瘤的微环境及间质成分的研究都相对较少,而近些年来,由于有研究成果指出肿瘤间质成分在肿瘤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都已将目光转向这一领域。Takashi等日本学者通过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而后证明了其是影响肝癌肝移植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以被用来指定肝移植的一项新的标准之一[5]。既往研究中,肿瘤间质成分已被作为一项新的独立危险因素作用于多种实质器官肿瘤,但其对于肝细胞癌的作用还未得到确切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于我院移植中心的137例病理回报为肝细胞癌并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整理并收集患者在院的临床资料,并收集患者的随访数据,针对部分失访患者进行电话问询方式进行收集随访资料。通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旨在分析肿瘤间质成分对肝细胞癌的影响。探讨肿瘤间质成分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意在为肝细胞癌患者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方法:我们搜集了137名符合条件的病人的临床数据和随访数据,其中包含了病人的性别,年纪,原发疾病,既往治疗方案,移植时间,肿瘤具体个数,肿瘤大小及位置,是否侵犯重要肝脏动静脉,术前AFP值,相关病毒定量,MELD评分,CHILD分级,是否符合米兰标准,p TNM分期,患者确切的死亡时间,术后继续治疗方案,复发时间,死亡因素,并于我院病理中心分别找出每一名患者肿瘤相关切片,均为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之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及各自占比,以10%作为分组的界限,将患者分为间质丰富组及实质丰富组,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采取Kaplan-Meier方法、卡方检验及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T检验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以用来验证TSR对行肝移植手术作为治疗措施的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评价的作用。结果:在纳入的137例的临床资料中,有42例为间质丰富组。95例为实质丰富组,通过Kaplan-Meier方法,分别绘作出间质丰富组和实质丰富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曲线,可以得出,间质丰富组与实质丰富组差异性明显。通过对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则可以确定TSR是一项影响肝细胞癌肝移植病人总体生存曲线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HR:4.886;95%CI:2.532-9.428;P<0.001;多因素:HR:3.071;95%CI:1.533-6.153;P=0.002),同时TSR亦是影响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的无瘤生存曲线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HR:4.452;95%CI:2.323-8.531;P<0.001;多因素:HR:2.721;95%CI:1.369-5.408;P=0.004)。间质丰富组的病人预后与实质丰富组的病人相比更差。肿瘤病灶数量与肿瘤直径也为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多发的患者与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与病灶单发和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相比其预后较差。肝细胞癌肿瘤间质丰富组与肿瘤实质丰富组之间,其肿瘤病灶数量(P=0.004),门脉癌栓罹患的情况(P=0.024),及TNM分期(P=0.036)差异性明显。肿瘤间质丰富组其病灶数量为多发、伴有门脉癌栓、其分期划分为T3-T4的患者占比与实质丰富组相比较更高。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在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情况中,肿瘤间质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比较间质丰富的肿瘤患者与实质丰富的患者,间质丰富的患者生存的时间及质量会更加差;肿瘤病灶数量与肿瘤直径也是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在评估预后的过程中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