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半个多世纪中运动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此项研究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中医中药在运动医学上的应用是中国运动医学中的优势和特色。近二三十年来,中医学在针灸学上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都是涉及治疗运动性创伤、增强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并对其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瑰宝。利用中医针灸、药物熏洗和推拿等外治法,在促进功能恢复及治疗运动损伤是优于现代医学保守疗法的这个事实已经为大家所认同的。而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可在一定程度的缓解运动性疲劳症状,并且具有少副作用、简便易行的好处;但其中产生疗效的确切机制还有待深入阐明。运动性疲劳的病理机制到现在为止还未能彻底的阐明。而外周疲劳机制在过去的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提出了其他几个的机制,其中包括,中枢性疲劳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等等。本实验研究从建立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入手,一是深入探讨艾灸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大鼠行为学上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二是透过此等指标的的观察,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三是利用其结果有效地促进艾灸疗法在临床治疗运动性疲劳中的广泛应用。四是由于目前国内外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实验缺乏,以期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此方面提供了借鉴的依据。现将主要结果简述如下:1.使用艾灸足三里穴于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大鼠,观察体重及力竭游泳时间等行为学上的观察,发现在第7天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别(P>0.05)。在第14天,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别(P>0.05);第21天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别(P>0.05)。这提示大鼠因力竭游泳后体重下降了;而力竭游泳方面,在第7天,各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在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明显长于模型组(P<0.01);第21天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又有明显较长(P<0.01);在行为学方面有类似运动性疲劳的改变。2.在行为学改善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有关的免疫机制。我们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改变。发现大鼠对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的影响方面,游泳后的模型组和艾灸组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IL-1β的数值显着升高,但是艾灸组低于模型组,(P<0.01),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艾灸后可以降低IL-1β的数值;最后,对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面,游泳后的模型组和艾灸组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TNF-α的数值显着升高,但是艾灸组低于模型组,(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3.而对各组大鼠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面,经过两两多重分析后均(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并不能作出比较分析。本实验的总结为,艾灸可以改善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艾灸法可能是通过对细胞因子的影响:调整神经免疫网络,做到缓解疲劳、周身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及发热等症状,从而达到了治疗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目的。中医理论认为,精和血是体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它的化生和运行是与中医脾胃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耐力也是由此而生,运动性疲劳的病因也主要是为脏腑虚劳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主肌肉与运动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脾具有维持脏腑正常机能和激发增强元气以抗御病邪的能力,其所谓的正气与免疫系统功能相类似,具有免疫调节和屏障的功能。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所谓“合治内府”,是为临床常用的保健强壮穴,可以有健运脾胃作用,艾灸此穴可以健脾益气,培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及脏腑均得以滋养。所以本研究以艾灸大鼠足三里穴调整神经免疫网络,以达到缓解疲劳,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为进一步阐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